日前行政院主計處公布去(97)年全年經濟成長率為0.12%,第四季竟嚴重下滑為-8.27%,並預測今(98)年全年經濟成長為-2.97%,引發各界關注。經濟負成長,除影響未來經濟發展之外,勢必波及政府財政收支,牽動國家資源整體配置。由此觀之,其影響不僅止於經濟層面,甚將擴至各個領域。
一、憲政面之直接衝擊不大
自憲政層面觀之,憲法屬國家整體抽象之總規範,對一般人民而言,未如經濟蕭條般具有相同的切身感受。除執政者欲藉由憲政規範之更動,轉移民眾對經濟議題的關注,方能引發憲改層次之議題外,經濟負成長短期內對憲政體制,尚不致產生重大影響。一則固為憲政議題性質使然,二乃以憲改轉移經濟焦點的政治權謀操作,實與馬政府施政理念及作風,格格不入。
二、法制面之衝擊項目
在經濟負成長下,憲政體制雖無受到直接衝擊,但法制層面難謂不受影響。
首先,當社會痛苦指數上升、窮人增加、貧富懸殊加劇時,經濟上的弱勢者會傾向要求更多的公平性,希望國家擔負更重大的社會責任。例如大家對於貪腐與特權的痛恨、對於國營企業高額年終的不滿、對公務人員退休後轉任政府轉投資民間機構而領取雙薪的反彈、對政府抒困特定民間企業的質疑、對於推動有利富人稅制等各種權益立法的厭惡等,都反映出社會氣氛的轉變。
其次,經濟負成長既可能造成國家經濟財政短絀,勢必牽動整體資源配置與規劃,民眾對於政府施政,亦將求更多積極的政策與作為。例如因經濟負成長,國民所得下降,失業率攀升,要求政府提出社會福利及社會安全措施,修正相關法規的呼聲,勢必日益高漲。
第三,由於國家財政況狀更趨緊縮,人民亦將要求政府撙節支用,進而引要求加速政府再造,精減組織及員額,以減輕國家財政負擔。
第四,由於經濟不景氣,刑事犯罪案件及民商事糾紛,勢必增多,此不僅形成治安隱憂,亦將加重司法體制的負荷。
第五,貧富不均帶來相對剝奪感與苦悶,並帶來人民家庭倫理與社會關係與人生態度之改變,心理挫折需有宣洩管道。
三、對策
政府面對社會氛圍的改變,固然充滿挑戰,但卻也存在若干改革契機。主政者可以藉民氣可用之時,對於各種制度上多年的積習展開改革,以回應民眾的期待。
首先,民眾希望政府能樽節支出,並對政府效能有更高的期待,此時推動政府改革,合理整併與健全政府組織,可能會獲得民眾的認同。在政府再造方面,得加速行政組織改造及機關員額之規劃,尤其是行政院組織法及總員額法之修正,以及三都十五縣方案之第一階段之台中縣市合併升格案,提出落實之時程表,以彰顯銳意改革之決心。
其次,強化對於貪腐與特權的打擊,可以轉變民眾官官相護的成見,讓司法威信能夠建立。而對於特定產業與富人的賦稅優惠,也可一併檢討,以舒緩若干因貧富差距過大所可能帶給社會的不穩定。但政府於朝向建立更公平社會的同時,仍須謹守一定界線,不能讓台灣因過度強調平等,而壓抑了社會的活力,讓台灣成為一個假平等的社會。
第三,政府應積極主動提出適當的社會福利措施及法案,以回應民眾迫切的需求。
第四,面對治安可能惡化之態勢,除加強犯罪防制之具體措施及宣導外,並應修正相關法規,提升檢警調之犯罪偵防能力。政府也應積極加速司法改革,以解決司法負荷日形沈重的問題。在採行相關對策時,須注意仍應符合法律原理及避免過度侵犯人民權益。例如,最近為預防犯罪率上升,政府擬增加設置監視器,提高犯罪嚇阻力,然而此種做法卻遭到反對,理由在於可能有過度侵犯人民隱私權之疑慮。足見,在瞭解問題並進而採行對策時,仍應注意一般行政法上之原理原則,以免良法美意大打折扣。
第五,政府可將資源輔導娛樂產業,轉移焦慮:美國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美國電影出現許多歌舞片與熱鬧之電影,爵士樂亦於當時從小眾躍為主流,當時的棒球運動也是扮演鼓勵與撫慰民眾心靈的重要角色。政府在推動各項政策挽救失業率同時,亦不可忽視引導與撫慰民眾心理的空虛與恐慌。我國應趁此時機,將部份資源用來改善台灣娛樂產業或文化產業之軟體與硬體,如補助積極正面或娛樂性質之電影、電視之拍攝或是相關產業,甚至規劃舉辦各項競賽或球類運動,以轉移民眾對未來之恐慌與不確定性。
(本文代表作者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