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2009年在路邊自找工作的墨西哥失業者。)
世界性的經濟大蕭條來臨,
失業率高漲,人人自危,各國政府都在設法度過難關。解套之道無他,多花錢以刺激內需為第一要義。我輩為經濟之外行,見專家意見分歧,益增煩惱。但尚可告慰者,國家總算有點底子,情況緊急時,尚可奮力一搏,無須坐以待斃。
照說在此愁雲密佈之時,我輩只能觀望、等待,候天縱英才者來拯救。可是生命之低潮中真正看不到陽光嗎?那也未必。以政府舉債投資公共建設,以增加就業機會來說,不能不看作一種機會。我們不能只想到這是救濟性投資,應該想到可以用這大筆錢,正常情形下捨不得花,或不可能有優先性的錢,做點有未來性,對提升國家
競爭力有幫助的事。當然了,這麼簡單的道理,聰明的政府領導人們豈能不知、不明?只是他們留意的方向可能比較政治化,與我輩視角略有不同而已。
政治人物容易把錢花在「刀口」上。所謂刀口,除了指必要的工程之外,還指容易為民眾視為建設成就的工程,可以在選票上加分。所以過去若干年,各地增加了不少高速公路及交流道。在我看來,很多是不需要的。它們無助於人民生活水準的提升。而這卻正是我們最關心的。
文化界常常把生活水準定義在接觸藝術的近便性上,所以他們很容易把表演與展示場所視為生活水準的指標。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把政府增加就業的建設經費,投入文化建築的興建,是否可以一舉兩得呢?
我衷心的認為在此經濟低潮,步調放慢,全民休息的時期,應該乘機整理一下我們的生活水準。當經濟高成長的歲月,大家忙著賺錢,急著擴充生產力,沒有想到生活的素質。遇到與生活相關的建設,還是金錢掛帥,所以處處都是所謂豪宅,家家都有高價位汽車,卻沒有合乎人性標準的都市環境與合乎生態觀念的戶外景觀。比起三十年前十大建設的時代,我們富有得多了,見識也多了;但卻過份的自滿與自信,在基本審美能力上都不夠用心。
生活素質需要向下紮根,成為一種普遍的標準。再漂亮的豪宅蓋在一個紊亂的環境中,仍不脫第三世界的風貌。一個國家生活素質的試金石,是都市的道路,包括人行道與車道及路緣石。台北市是
台灣的首善之區,至今「地無三尺平」,平常看上去還不錯,雨天到來,行人不知何處置足,車過水濺行人。這樣的標準,大家已經習慣了。孰不知夠標準的都市建設,路面是不留水坑的。當然了,一個尊重人性的國家,絕不會允許機車可以合法的與行人爭道。機車應該遵從汽車的行路規範。
國家生活素質的第二個試金石是自來水的飲用。在二次大戰之後的歐美,只有
美國的自來水可以生飲。我於一九六七年自美過歐返國,到歐洲時感到很大的不便。但在七○年代,全球進步的國家都已做到打開水龍頭就可喝水了。台灣可以說已經很進步了,但一直無法做到這一點。工程界當然有種種解釋,也有人以國人飲水習慣搪塞,但任何說明都沒有用,只是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已。
自生活面看,請外國人來設計幾座古怪的大劇院,當然可以提高台灣的能見度,卻未必能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質。很難想像生活在紊亂環境中的人民,會因幾座在歐美都少見的建築而精神生活得以提升。談文化,這些是花朵不是根莖。
如果我們可以沉下心來,不好高驁遠,在基本的生活層面從事建設計畫,這樣可以訓練人民不馬虎、不偷巧的工作精神,在身邊的環境要求高標準,養成踏實、素樸的審美觀。如果藉這個機會,在二、三年內因而有所改進,在精神上成為真正的進步國家,反而是因禍得福了。當政諸公可否想想看呢!
(本文代表作者個人意見;98.3.12中國時報時論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