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兩岸緊張情勢不再,官方良性互動開始,彼此經貿障礙慢慢拿開,目前更準備洽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簡稱「經合框協」或「經協」,即ECFA),可以說兩岸之間的經貿合作已經有初步成效。然而,何謂「有了初步成效」?韓國第一大報《朝鮮日報》在一個多月前給我們最佳的詮釋。
兩岸合作品稱Chaiwan
今年5月30日,《朝鮮日報》以「兇猛追擊的Chaiwan」為題指出,「在世界市場佔有率遙遙領先的南韓LCD面板,於去年第一季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高達46.2%,幾乎是35%的台灣和13%的中國之總和,但今年第一季,南韓竟遽跌至29.7%,將冠軍寶座拱手讓給了56.5%的台灣。」為什麼台灣的LCD面板在大陸市場的佔有率一夕之間增加了21.5%,難道是台灣面板的售價大幅降低?還是台灣企業的行銷能力大幅提升?或者是韓國面板廠失了大火,無法出貨?非也。而是因為台灣企業吃了大陸政府給的大補丸,是因為遭到「兩岸間IT國共合作的砲火猛攻」。由於兩岸經濟合作威力驚人,對南韓造成「相當威脅」,因此,南韓企業把兩岸合作的產品稱為Chaiwan,即China加Taiwan的意思。
在2005年之前的50年,台灣都遠比韓國富裕。在蔣經國執政的後期以及李登輝執政的早期,更是台灣史上難得的一段美好時光。那時候,我們走路有風,台灣錢淹腳目,台灣以政治民主、經濟奇蹟見傲於全世界。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發生的時候,南韓每人的平均國民所得一度跌到7400美元,而同時期,台灣的人均所得有12600美元,比韓國多出5000 美元。然而,不過七、八年的時間,台灣每人國民所得就被韓國超過(2005:韓國16291美元,而台灣15676美元)。當時的經建會主委胡勝正的解釋是:南韓在亞洲金融風暴發生之後,進行了金融市場、勞動市場的大力改革,因此,有這樣的成就。也有人指出:台灣沒有產業升級、產業集中在電子業、沒有開創自有品牌、民間投資不夠、台灣的投資環境不好等等,是韓國超越我們的原因。
本文認為,以上說法都是原因,但是,卻都不是主要原因。在那些年當中,台灣人沒有變笨、韓國人也沒有變聰明;台灣人沒有變懶、韓國人也沒有不睡覺,其中唯二的根本差別是:中國在世界經濟中角色的改變以及兩國政府對中國大陸所採取的不同經貿政策。
中國自從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市場成為驅動世界經濟成長的主要引擎之一。對此,我國 政府不但沒有善加利用,反而自1996年之後採取戒急用忍政策,限制台灣企業到大陸投資,把自己手腳綑綁起來,台商的聰明才智無法發揮。
利用大陸市場崛起
相反地,韓國則是充分利用大陸市場,藉由大陸市場幾乎是無限的胃納量,不斷地從中吸收養分,自然能很快的從亞洲金融風暴中回過神來,並在經過50年的追趕之後,於2005年超越台灣的人均國民所得。在我國政府的鴕鳥政策沒有結束之前,南韓與我國的經濟發展差距只會越拉越大(目前南韓的人均所得約比我國多了2000美元)。然而,一旦,兩岸簽署經協,此種不利的情勢將片刻改觀,在手腳鬆開之下,台灣將一展身手,有機會可以和南韓公平的競爭,可以開始追趕韓國。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
(本文刊載於2009年7月18日蘋果日報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