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法院上月(3月)通過「調降信用卡與現金卡循環利率上限」的初審以後,各方輿論與提案相繼出現,因而掀起了一場「雙卡論戰」。立委想對信用弱勢的民眾施出援手,減低卡債族的沉重負擔,期能在這波不景氣的環境中,繼續能保有民間消費的續航力。本來立意良善,值得肯定;然而借貸市場自然有其運作機制,亦非單純政策法令就能促成美意!政策法令尚未經檢驗的設計缺陷,往往適得其反,會造成市場失靈的非預期效果。後來有財經學者與產業論壇共同發表聲明,期待政府能提撥500億的信用違約基金,作為解決雙卡違約風險的提案。
任何政策法令都不應該造成市場失靈,因此我們使用「資訊經濟學」來檢視各方提案的效力,以釐清其利弊得失,始得有一個比較標準,不致偏袒任何一方。在這個議題上,相對良好的解決方案,要能滿足下列三個政策目標:
1. 要能滿足信用弱勢民眾的需求,又不致出現嚴重的所得重分配。
2. 要能使市場機制運作,不會發生「逆向選擇」與「道德危機」。
3. 要在政府財政支出與民間借貸市場之間,存在有防火牆的功能。
一、立委的提案
按照目前立法委員的建議,將雙卡的循環利率限訂於一個12.5﹪以下,將對資金借貸的市場,造成重大影響。限定循環利率的上限,會有下列幾個缺失:首先,發卡銀行的卡務營收下降,勢必將更加注重經營成本與風險控管。其次,發卡銀行為了降低成本,就會減少刷卡紅利的優惠,等於對原本信用良好的消費者變相漲價。再者,發卡銀行過度風險控管,就使得信用中等的消費者,無法從信用卡上進行短期借貸,只好轉向更高利率的小額貸款,或是找尋民間借貸市場,增加了他們的借貸成本;更為危險的情況,就是被逼去向地下金融的高利貸低頭!最後,這兩個後續反應,都會造成借貸市場的交易成本升高,直接降低消費,讓現在景氣更加低迷。何況信用弱勢民眾迫切需要的,不只是調降循環利率上限,還需要更有效的社會濟助行動,或是社會保險措施。
不但信用弱勢的民眾無法從這個法案上受惠,連帶經營正常的發卡銀行都會被捲入「剪卡潮危機」。因為信用良好的持卡人預期到這個政策實施後,銀行會調降優惠,或調升年費與手續費,墊高持卡成本。持卡人大規模的剪卡,發卡銀行就會面對兩個麻煩:一個是發卡規模數量不足,難以分擔風險;一個就是剪卡後的雙卡借貸市場,都只剩下高違約風險的持卡人,銀行的違約風險就會上升,但利率卻被釘死。最後,銀行都不會再經營這個生意,以發卡為主要業務的外商銀行(花旗、荷蘭、慶豐)都會關閉在台機構,除了惡化金融業的就業狀況,民眾也會失去一項融通的可選項。
二、消基會的提案
消基會認為公股銀行的發卡利息較低,因而認為民營銀行在雙卡業務上有暴利;因此勸說社會大眾發起剪卡運動,全民申請公股信用卡。這裡就有兩個迷思要先釐清:首先,公股銀行跟民營銀行並非競爭同一客層的消費者,公股銀行專注經營風險甚低的客源,發卡門檻甚高,並非大多數民眾能申請,也因此獲利微薄;民間銀行則追求擴大營收的業務目標,因此較有能力承受較高風險,申辦的門檻也較低。其次,設立發卡門檻的高低,在於鑑別出不同的信用評等客層,以避免資訊不對稱的「逆向選擇」,造成借貸市場的失靈。
全民使用公營銀行卡,等於損害銀行風險控管的能力,甚至會讓原本獲利微薄的公股銀行發生虧損;這些銀行的發卡業務利差損失,是不是還要財政部動用全民稅金去紓困?如果財政部不想對卡債壞帳的損失進行紓困,那就要公股銀行自行吸收;公股雙卡的需求暴增,只會讓借貸市場的價格上漲。公營銀行的利率調升,豈非對不起原來的持卡人?民營銀行在發卡人數不足的情況下,勢必結束該項業務;結束發卡業務或許不影響銀行的財務營運狀況,但是在結束發卡業務後的部門,就必須進行裁員,反而惡化金融業的失業現況。
三、花旗銀行的提案
花旗銀行建議政府成立消費者的信用保證基金,由政府當信用擔保人,規模大約二千億。這個概念是由政府出資,擔保高風險的消費者的申請資格;一旦持卡人違約,銀行也不怕收不到理賠金,因此讓高風險消費者能夠繼續獲得雙卡借貸的服務。
這個論點有嚴重的瑕疵,首先,政府成立信保基金來擔保借貸,使用於企業貸款與低利房貸,與消費信貸不同。中小企業的貸款與低利房貸,屬於有抵押品的借貸,而且民眾對抵押品有所眷戀,因此降低倒債風險;消費信貸屬於無抵押品的借貸,純憑個人信用記錄,高風險持卡人往往不擁有顯赫社會地位與卓著聲譽。
過去一向由銀行自身承受倒債風險的損失,因此在核卡的態度上會較謹慎,也不會太追求發卡人數的擴張。有了政府擔保之後,銀行的倒債風險就會轉嫁到信保基金上面;發出去的卡越多,倒掉的壞帳就越多,從政府信保基金回收的速度就更快,再拿信保基金的理賠金去發更多的卡,更加積極去尋找更高風險的潛在持卡人。這樣就會發生「劣卡驅逐良卡」的情形,反過來讓低風險消費者申請不到信用卡,增加資金流動性的成本。雖然高風險客層增加的消費,會超越低風險客層減少的消費,看起來整體消費會增加;這是因為「間接發放消費券」的原因──政府的信保基金很快就會被銀行提領光,這是另一種資訊不對稱,會引起市場失靈的「道德危機」!
四、其他提案
另一個類似前面信保基金的想法,就是「大水庫理論」;為了避免讓政府的信保基金被「道德危機」侵蝕,因此有財經學者建議自行由發卡銀行成立專責壞帳理賠的大水庫,初期先向政府借出一筆錢來營運,再慢慢累積到能自行運作以後,再還給政府本金與利息;這是一個類似違約保險的機構,每家銀行都提撥一筆信用卡保險金到這個組織,以免壞帳損失過多而拖累營運。
這個想法還是不能避免「劣卡驅逐良卡」的情形,因為銀行承做的客層不同,信用風險與還款能力也不同;高風險銀行還是會狂發濫核!低風險銀行不會想對這個機構乖乖繳款,因為使用這個保險服務的機會很低,又會排擠到銀行資金的其他獲利機會,降低自身的營運績效,因此都不會參加這個壞帳保險。結果是「逆向選擇」這個市場失靈出現,參加壞帳保險大水庫的發卡銀行,都是高風險銀行;壞帳理賠的使用頻率會高於預期,很快就提領一空,說不定還沒還給政府就倒了!
還有一個提案就是「雙卡利率指數化」,將齊頭式的手續費取消,讓借款利率隨著借貸金額的規模累進。這項建議就利弊互見:首先,取消齊頭式的手續費,借得多就調高利率,借得少就調低利率,的確具備「使用者付費」的精神,這點值得肯定。但是,循環利率指數化以後,高風險的持卡族群就會更快淪為卡債族群,低風險的持卡族群也會在二年優惠期過後,急劇拉高利息負擔,難以適應。
五、最好的機制是什麼?
使用「資訊經濟學」檢視以上諸多提案,均未能通過市場機能的檢驗。而且這些提案都未能真正滿足信用弱勢民眾的借貸需求。那麼最好的機制是什麼?當然還是具備價格機能的自由競爭!
萬泰銀行還沒等到新法案審議,立刻就推出5.99﹪循環利率的新卡。萬泰銀行是想要趁這波即將來臨的「剪卡潮」,發動價格戰,把其他競爭對手的客戶都搶過來,好增加他們的市佔率,讓其餘經營成本甚高的對手都退出市場。其他發卡銀行現在會如何回應呢?只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個是想辦法推出管制「利率下限」的法規,另一個就是加入價格競爭!前者就是聯合壟斷,當然不會有這樣的法令,因為會侵害消費者權益;而後者就是具備價格機能的自由競爭,供過於求就會調降利率,供不應求就會調升。只要各家銀行經營雙卡業務有所虧損時,別向政府哀求金融紓困,進而拖累國家財政;銀行要承擔多少風險去追求多少利潤,政府或民代都不該介入。
發卡銀行之間的自由競爭,既能降低所有持卡人的借貸成本,也能更加活絡消費,對現在低迷的景氣有所幫助;借貸市場的「利率」,又哪裡需要什麼上限或下限呢?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
(本文刊載於2009年4月9日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