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航空研究所騰雲大型無人機。)
一、前言
美國防長奧斯丁於2021年7月27日在新加坡「國際安全論壇」表示,「美國希望與中國發展建設性關係,共同應對挑戰;同時,美國將協助臺灣強化抵抗威脅的自衛能力」。隨後,
拜登政府於8月5日宣布上臺以來,第一筆約7.5億美元對臺軍售案,展現提升臺灣自衛能力承諾不變。2020年底,美國務院曾經接連向國會發出軍售通知,準備對
台灣出售車載多管火箭系統、增程型距外陸攻飛彈、F-16戰機的外部傳感器,以及4架MQ-9B無人機等,讓國軍能夠在共軍防空飛彈範圍外發射,攻擊中共內陸或海上目標,打破美對台不能軍售「攻擊性武器」限制,更讓美台國防合作邁入質量俱進新階段。
大陸外交部曾對美售台MQ-9B無人機強烈不滿,要求美方撤銷對台軍售案,並於2020年11月6日在央視播出,共軍戰鬥直升機如何在「翼龍10」無人機,導引下進行精準打擊,突顯共軍「偵打一體,協同作戰」無人機,性能與戰力都優於美製無人機。不過,美國國務院前東亞助卿史達偉強調,美方按照「一法三公報六項保證」的「一中政策」,調整對臺軍售質量與項目,主要視共軍對台武力威脅程度變化而定,不會改變區域軍事動態平衡,讓大陸外交部碰了軟釘子,也突顯出共軍增加對台武嚇壓力,才是促使美台國防合作質量俱增關鍵。
臺海與印太區域潛在戰爭風險根源,主要是中美戰略競爭激烈化所致。
美中關係若急遽惡化,可能提高中共武力犯臺風險並傷害臺灣。近年來,共軍積極發展戰略核武導彈、航艦、兩棲登陸艦、巡弋飛彈,以及「偵打一體,協同作戰」無人機等武力,同時針對臺海的演訓強度亦顯著增加。美臺軍方高層評估中共在2027年,主動以武力進犯臺灣的可能性升高。美日臺聯手呼籲國際社會,持續關注臺海和平穩定重要性,或可嚇阻北京當局的軍事冒進行為。
我國軍持續堅實「國防自主」能量,發展反制共軍導彈、航艦、兩棲登陸艦,以及「偵打一體,協同作戰」無人機等,多項嚴肅威脅臺海安全的武力;同時,我政府亦應注意美臺國防合作「雙面刃」特質,避免跨越「被中共視為挑釁的紅線」,激怒
習近平決定啟動「武統臺灣」機制,或讓共軍對臺動武「師出有名」。此外,我國需審慎評估美國對臺灣採取「戰略模糊」,或「戰略清晰」利弊得失,務實掌握美方政策宣示與具體行動差距,降低各方誤解誤判風險,爭取趨吉避凶的空間。
二、共軍練組合拳意圖巧戰屈人之兵
共軍國防戰略圈人士表示:「現代戰爭,往往不單純是兩國之間的衝突,而是全球背景下的多方博弈。因此,戰略對抗演習從兩方對抗,轉變為多方角力,不斷磨練官兵國際視野下的危機事件處理、戰略決策和戰略指揮能力」;此外,「現代戰爭,已經從直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轉變為打擊其戰爭潛力、摧毀其戰爭意志」。共軍新戰略思維特別重視「信息化作戰平台的軟殺」,以及「彈導飛彈與巡弋飛彈」的奇襲威懾功能,因為網路電子戰軟殺及飛彈的靈活性,最能夠達成「巧戰屈人之兵」效果。
近年,共軍積極建構的自主「北斗」導航定位通訊衛星群,在2012年底已經擁有亞太區域衛星導航定位能量;2020年間,共軍則已經啟用全球衛星定位導航通訊系統。共軍新戰略思維中強調「信息化作戰平台」,運用自主的「指管通情監偵導航定位」系統,以強化奇襲威懾效果明顯的導彈和巡弋飛彈,在全球自主的「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支撐下,不僅可以運用導彈、「偵打一體,協同作戰」無人機,以及巡弋飛彈等,禦敵於國門之外還可增加政治籌碼,發揮「組合拳」戰力。
另共軍為配合新戰略思維轉型,同步積極建構部署新的軍事能量,除了加速從俄羅斯、歐盟、以色列等,引進相關技術和裝備外,同時還在內部發展「軍民融合」軍事工業複合機制,緩解高科技被「卡脖子」的衝擊,自主研發生產新軍事戰略需要的軟硬體設施,其中包括:「偵打一體,協同作戰」無人機技術、微電子技術、飛機發動機技術、飛機隱形技術、導彈及巡弋飛彈技術,以及信息軟體產業等;此外,共軍為能夠執行新軍事戰略中的海權發展計劃,更集中資源從俄羅斯、法國、德國引進新造船技術,自行研發生產長程監偵無人機、新型柴電動力潛艦、飛彈驅逐艦、雙船體隱形飛彈快艇、核動力導彈潛艦,以及航空母艦。
就有關資訊、電子戰領域方面,共軍運用「軍民融合」策略,開發新軍事戰略所需要的「網電一體戰」能量。在這些軍工企業合作方案中,共軍已逐步建立自主軍事通訊網路,並且能夠運用光纖技術、衛星無線通訊技術、微波技術、長距離高頻收音系統,以及全球電腦網路系統等,做為執行「信息化作戰平台」、「導彈與巡弋飛彈奇襲」、「網電一體戰」、「偵打一體」無人機協同作戰,以及發揮系統化與數位化聯合作戰效能。
2016年11月,中共「珠海航展」推出彩虹五號、翼龍II與雲影等3型軍用無人機,它們的機體大小與性能趨近美製MQ-9「偵打一體」無人機,可能與東風-21D和東風-26反艦導彈等武器,相輔相成執行「反介入與區域拒止」戰略,並瓜分美國及以色列獨佔多年的國際軍用無人機市場。近年來,「中航工業」研發的翔龍高空、長航時偵察無人機,以及「利劍隱形無人機」等的訊息相繼披露,這兩款先進軍用無人機,可能會在2021年9月底第13屆「珠海航展」,正式亮相。
當前,共軍各軍種各有不同戰鬥任務特性,並針對其任務需求列裝不同功能的無人機服役,以配合執行作戰任務。翼龍I型「偵打一體」無人機(GJ-1)列裝於空軍服役,執行偵察、對地打擊與斬首、電戰等任務;陸軍已部署ASN系列無人機,執行偵察、戰術情報、火砲射擊校正等任務;海軍則配置WZ-5、WZ-5B、WZ-6B等艦載無人直升機,做為反艦導彈目標獲得與目標資料更新系統載臺;武警與海警部隊則使用BZK-005偵察無人機,用於長時間飛行於海疆與邊界,進行偵察與搜集情報等任務。
近年共軍持續研製性能更強的軍用無人機,並多方面突破無人機操作模式,以擴展新功能與作戰能量,其主要項目包括,(一)軍用無人機編隊飛行,可擴展為無人機空中加油技術,增加作戰半徑與縱深;高性能無人機操控低性能無人機,發揮體系綜合作戰能力,提升無人機的作戰效價比;(二)軍用無人機集群飛行展現「集群智能」,可擴展為無人化作戰的突破口。共軍軍用無人機集群飛行技術,可使大規模、低成本的小型無人機通過機間通信網絡,實現集群偵察、打擊、干擾等功能,也可用於消耗對方的高價值攻擊武器,以規模優勢造成對方嚴重損耗。
面對共軍戰略轉型,發展「偵打一體,協同作戰」無人機等武器裝備,意圖運用「組合拳」,達成「巧戰屈人之兵」目標,國軍應堅定「國防自主」決心,強化「認知作戰」攻防架構,積極發展「不對稱戰略武力」,結合國際維護臺海和平力量,讓中共當局評估以武力犯臺代價過高,因此不敢輕啟戰端。
三、電磁頻譜考驗中共無人戰機航艦能量
共軍航艦「遼寧號」在2012年9月底舉行成軍典禮,初期做為訓練用途;同時,共軍於2012年與2015年間,建造兩艘中型傳統動力航空母艦,在2020年到2022年左右會先後成軍;此外,在2030年內,共軍將擁有4艘航艦,最終共需6艘航艦,以組建兩組輪流值班的「三航艦體制」。中共海軍也在發展「偵打一體,協同作戰」的艦載無人戰機,而且共軍可能在有人駕駛艦載戰機部隊成軍前,先組建一支具備作戰能力的航艦無人戰鬥機部隊。共軍航艦「遼寧號」與「山東號」,以及後續將成軍的航空母艦,有可能直接發展成「無人戰機航空母艦」,或者混搭無人戰機與飛行員駕駛戰機的航艦戰鬥群。
美軍已正式啟動艦載無人戰鬥機項目,而中共海軍也在發展艦載無人攻擊機。美國海軍艦載無人戰鬥機將擁有較遠航程,以及出色的機動力,能對F-22和F-35匿蹤戰機提供有力的戰場支援,也能對艦載無人戰機提供保護,具備針對地面和海面目標的精準打擊能力;此外,美軍對艦載無人戰鬥機的要求是,必須能由福特級和尼米茲級核動力航艦搭載,並且能在「反介入與區域拒止」環境中,提供精準火力支援與攻擊能量。
當前,中共海空軍發展對美軍在西太平洋地區,自由行動的牽制能量有增強趨勢,其中最具潛在威脅的武器包括:反艦導彈、反艦巡弋飛彈、雷射反衛星武器、反衛星導彈、無人戰機航艦,以及核動力潛艦和潛射洲際彈導飛彈等,而這些武器都需要北斗衛星定位導航通訊系統支援,才能夠確保戰力的發揮。共軍正在積極建構等二代北斗衛星定位、導航、授時、通訊系統。這一套自主衛星系統已由約47枚人造衛星組成,在2020年間建置完成並啟用。
不過,中共的衛星監控中心多數位於大陸內部,只有不到10座設在境外,包括向澳洲、阿根廷、以及智利等國租用的衛星站。當中共的47枚北斗衛星全部運作時,位在大陸內部的衛星監控中心,將無法完全覆蓋所有衛星,並會出現盲點,因此需要在南太平洋地區設置衛星監控中心,以保障北斗衛星的安全運作,進而使多數的戰略性武器能夠發揮戰力。中共方面認為,隨著地球暖化,海平面水位上升,南太平洋許多島國將在未來幾年逐漸消失,原來在島上設置的雷達、衛星監控站也將無法運作。因此,利用無人戰機航空母艦等大型水面艦,作為共軍在南太平洋的衛星監控平台,以保持北斗衛星及各項關聯性強的戰略性武器,能夠有效運作將成為關鍵任務。
共軍「遼寧號」與「山東號」航艦編制,為正師級作戰單位。共軍前海軍司令員吳勝利表示,「遼寧號」只是用來訓練和試驗,在完成測試評估後,中共海軍將就發展新航艦戰鬥群規劃方向,作出決定。共軍運用「和平方舟號」醫療船,搭配海測船進行全球遠航已經完成航線測繪,共軍的「航母部隊」將會循著這條航線,進行全球遠航測試訓練。共軍在自行建造的航艦陸續下水後,將組建多功能航艦戰鬥群,地位也將超越三大艦隊。
共軍航艦戰鬥群要形成完整戰力,必須搭配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艦載戰鬥機、空中預警機、電戰機、攻擊型核潛艦、攻擊直升機、艦載特種作戰部隊,以及建置太空衛星定位導航通訊系統等。當前,中共海軍正在發展「偵打一體,協同作戰」的艦載無人戰機,而且可能在有人駕駛艦載機部隊運作的同時,也建置具備作戰能力的航艦無人戰鬥機部隊。美國的航艦起降隱形無人戰鬥機X-47B,已經測試成功,並準備部署成軍。共軍研發的艦載無人戰鬥機「利劍」在網路曝光,並宣稱已擁有空中加油及在航艦上起降的技術。
從共軍對無人偵察機、無人戰鬥機、無人機空中加油能量,以及無人轟炸機的研發、生產製造、操作人員培訓,引進先進技術等具體措施觀察,共軍積極發展無人戰機航艦戰鬥群,作為執行反介入戰略利器構想。不過,共軍的這套戰略構想與行動計劃,仍然面臨具體的技術瓶頸,因為,無人戰機的「偵打一體,協同作戰」功能,必須仰賴穩定可靠的衛星通訊鏈路,才不會迷航或中途失控墜落。共軍的航艦戰鬥群與艦載無人戰機,都需要北斗衛星定位導航系統支援,才能夠確保戰力的發揮。但是,共軍北斗衛星體系需要「關鍵高階芯片」,被美國「雙斷卡脖子」後,恐沒有能力提供無人戰機「集群智能」運作,所需的衛星通訊鏈路指管通情能量,也缺乏反制美軍電子戰干擾的穩定設備技術。
當前,共軍航艦戰鬥群「遼寧號」與「山東號」,正展開各類試驗試飛任務、針對複雜氣候條件訓練、夜間訓練,以及中遠海域遠航訓練等。與此同時,共軍積極發展反介入戰略,建置北斗衛星定位導航系統,並結合航艦戰鬥群,以發揮衛星航艦無人戰機「組合拳」威懾能量,將是後續觀察重點。
四、結語與建議
共軍在2020年已經完成第47枚北斗二代衛星的發射,正式組建全球的自主衛星定位導航系統,讓共軍的核武導彈、巡弋飛彈、「偵打一體,協同作戰」無人機、航艦、潛艦,以及地面的機動作戰部隊等,都能夠運用北斗衛星定位導航系統。不過,共軍自主衛星定位導航系統,雖已衝擊美中在印太軍力動態平衡形勢,但仍面臨關鍵能量被美國「卡脖子」的限制。
為提升國軍因應共軍無人機對臺灣安全威脅的能量,謹提出幾點建議:
第一、整建聯戰指管情監偵防體系:聯合作戰是國軍重點要務,也是最有效運用兵力發揮戰力關鍵。國軍列裝天弓系統三型防空飛彈後,臺灣週邊即構成綿密雷達涵蓋網,為提升國軍整體反無人機效能,宜藉「國軍資通網路」及「博勝案」鏈路,將系統獲得之遠距離小型目標情資,傳遞至「戰場管理系統」及上層指管系統,俾達「聯合作戰」及「有效反制」能量。
第二、陸海空天電全面監偵共享情資:為掌握共軍無人機情資實施有效反制,國軍資通電指揮部、電展室等單位運用C4ISR整合偵察衛星、飛艇滯空預警系統、空中預警機、無人機、長程預警雷達、光電偵測系統等偵測器,構成應對共軍無人機偵蒐網,達成全面監偵與情資共享目的。
第三、超前部署迅速機動精準反制:國軍為增加戰場存活率及自我防護能力,應籌購足量防空飛彈系統,以「機動靈活自走式」為主,並擔任長程防空飛彈系統隨伴掩護;另考量防空火砲主殲巡弋飛彈及無人機,須預先部署於有利位置,以發揮持續射擊效果,故裝備選項,以具備機動能力,並預先完成預備陣地勘選,以遂行反巡弋飛彈及無人機作戰任務。
第四、強化網電戰能量勤練實戰攻防:國軍各戰管及重要觀通、射控雷達,均裝有誘餌雷達或防護設施,以提昇雷達戰時存活率,進而有效支援制空作戰任務,除採取「脈波發射管制」、「禁用戰備頻道」等措施外,應積極購建多功能電子戰裝備,並於適當地區執行電子戰驗證與攻防演練,以提升遙控反制共軍無人機作戰效能。
第五、籌建「剎手鐧級」高效能裝備:國軍因應共軍無人機多種類的新威脅,應運用多元管道籌建「剎手鐧級」反制能量,並朝整合雷達偵蒐力、近迫防衛力、射程範圍,以及機動力等,構建「整批癱瘓」能量,化解共軍無人機攻擊威脅,進而提昇整體防衛能力。
(本文發表於110年9月24日「台北論壇Taipei Forum」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