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底,世界首屈一指的交響樂團柏林愛樂到台灣演出,第一天彩排即開放給三百多名學生參觀,媒體爭相報導,而柏林愛樂自2002年由拉圖爵士擔任音樂總監以來,積極推動的音樂教育計畫,也躍上了國內報紙的藝文版面。
柏林愛樂成立於1882年,至今已有一又四分之一世紀的歷史。在德奧音樂傳統的長期薰陶,以及福特萬格勒、卡拉揚、阿巴多等幾位卓越的大指揮家的用心經營,柏林愛樂打下了深厚的基礎,並穩坐世界頂級管絃樂團的寶座。對於台灣的古典樂迷來說,柏林愛樂錄製的交響曲唱片,就是品質的保證。
柏林愛樂的社教傳統
古典音樂在德國已深入民間,成為生活的一部份,既是德國寶貴的文化資產,也是可以創造產值的文化產業。也許很多人會以為,既然如此,德國的管絃樂團,尤其像柏林愛樂這麼有名的樂團,只要專心排練、演出即可,觀眾永遠會源源不絕。然而事實上,柏林愛樂卻經常從事義演與音樂教育活動,將回饋社會和普及音樂視為己任。
柏林愛樂原隸屬於柏林市政府的科學、研究與文化部。在福特萬格勒接掌指揮時,建立了一項傳統,即每年舉行約25場大眾音樂會,6場民族音樂會,以及其他室內樂演奏會等義務演出,以做為回報國家和柏林市政府向樂團提供的財政資助。阿巴多接掌指揮後,則常邀請殘障人士與智障兒童參觀樂團排練,試圖透過音樂改善他們的心智。[1]
制度變革
2002年,經由團員選舉,決定由英國指揮家塞門‧拉圖爵士(Sir Simon Rattle)出任音樂總監。在此同時,柏林愛樂的制度亦有了革命性的轉變。柏林市議會通過並執行了一項新法律,根據此法,成立了公立的「愛樂基金會」,使該樂團在藝術與財政方面具有更大的自主性。這個制度的變革,與我國近年來提倡的行政法人化很類似,但是,其動機並非要求樂團自籌經費,相反地,其基金會的章程還明文規定:「基金會不是一個以賺錢為首要目標的機構,而要以公眾利益為目標。」[2]
音樂推廣計畫
在德意志銀行的贊助下,拉圖自2002年起,推動了一項名為「未來」(Zukunft@Bphil)的音樂推廣計畫,其主旨是使伯林愛樂更親近大眾,無論男女老少、社會各階層,乃至不同文化、背景的民眾,都能喚起對音樂熱愛,積極地參與音樂,培養創造力、思考力與鑑賞力。為此,他們與各級學校及各文教、社會機構合作,安排一連串以推廣為目標的、多樣性的節目、講座等等。[3]換句話說,樂團團員除了演奏以外,還得肩負社會音樂教育的責任。
拉圖說:「每個人都能創造音樂。每個人都能以各種不同的形式作曲。當孩子學運動時,是踢足球或手持網球拍。但是當我們想讓孩子熟習音樂創作時,我們卻期待他們安靜地坐著。這絕對不是正確的做法。」[4]此信念使得柏林愛樂的推廣形式相當活潑而具創意,強調大眾的主動參與,例如透過音樂主題參與演奏、作曲、指揮、舞蹈,甚至拍片。[5]
音樂與舞蹈拯救問題孩子
柏林愛樂音樂教育推廣第第一個企劃案,就是找到250位八至廿歲的青少年參與舞蹈表演。他們來自伊拉克、伊朗、俄羅斯、希臘、東西德等地,因政治、家庭、性侵等因素,而成為憤世嫉俗的問題孩子。拉圖爵士特地挑選俄國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的《春之祭》,這首極富原始活力的著名舞曲,做為柏林愛樂與這群孩子的演出曲目。在三個月的排練中,透過肢體伸展、跳躍,及音樂的力量,他們從毫無安全感,到逐漸打開心防,找到生命的希望與自我的認同。2003年1月,他們在柏林體育館演出,全場滿是不斷的感動的掌聲。這個企劃案執行的過程還拍成”Rhythm is it”紀錄片,引起全世界相當熱烈的迴響。[6]
Zukunft@Bphil 計畫並不限於德國,他們到世界各地演出,也會邀請該地的學生參觀排練。2005年冬天,柏林愛樂首次來台演出,新竹教育大學、新竹高中、建華國中音樂科系學生、新竹仁愛啟智中心小朋友、光華國中、光武國中及台中惠明學校、台北美國學校等320名人即受邀參觀彩排。[7]
結語
古典音樂一向給人高不可攀的感覺,而古典音樂工作者,也往往予人封閉、與世隔絕的印象。像拉圖爵士這樣,主動積極地把世界頂尖的樂團推向中下階層、弱勢族群,甚至讓音樂發揮心靈治療的功能,已經徹底打破了古典音樂的刻板印象。
回過頭來看台灣,幾個國家級的交響樂團,在推廣音樂上,似乎仍嫌不夠,更不要說像柏林愛樂這麼積極地深入社會每個角落了。近年來,本土意識抬頭,國內交響樂團也熱中於演奏本土音樂,這對於建立國家形象、凝聚本土共識固然有幫助,但未必能吸引大眾參與音樂,培養音樂鑑賞力。交響樂團,尤其是公立樂團,應該擺脫為貴族或為政治服務的枷鎖,多安排大眾教育的活動,如此才能提升國民文化素養,盡到社會責任。
[1]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F%8F%E6%9E%97%E6%84%9B%E6%A8%82&variant=zh-tw.
[2] 〈柏林愛樂管弦樂團〉,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F%8F%E6%9E%97%E6%84%9B%E6%A8%82&variant=zh-tw。
[3] “Future@Bphil Information”, http://www.berliner-philharmoniker.de/en/2019/.
[4] 原文為:"Jeder Mensch kann Musik machen. Jeder Mensch kann irgendwie komponieren. Wenn Kinder Sportarten lernen, spielen sie Fußball oder bekommen einen Tennisschläger in die Hand. Wenn wir sie allerdings mit Musik vertraut machen wollen, erwarten wir von ihnen, dass sie still sitzen. Das ist sicher nicht der richtige Weg".見http://www.berlin-buch.com/html/musikprojekt.html。
[5] “Gegenwart und Zukunft mit Chefdirigent Sir Simon Rattle”, http://www.physik.fu-berlin.de/~kleinert/kleinerta/kleinertab6/chap10.pdf.
[6]http://www.wretch.cc/blog/stigel&article_id=1953877;http://oxparade.blogspot.com/2004/10/filmrhythm-is-it.html。
[7] 趙靜瑜,〈柏林愛樂兩天均有戶外轉播〉,自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nov/16/today-art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