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奧運,是中國值得驕傲的一刻,2008卻也是中國同時經歷年初「雪災」、年中「震災」的困難時刻,更是中國經濟經歷了2003-2007連續五年雙位數成長之後,開始進入「週期盤整拐點」的關鍵時刻。
中國經濟此刻同時要面對五大價格問題──糧價、油價、房價、股價、以及匯價。其交互影響促使中國大陸面對的經濟情勢更加複雜。民生物資及生產原物料的價格波動,更帶動了全面性通貨膨脹。所幸至今為止,中國的通膨尚在可控制範圍內。
上海證券交易指數在五個月內幾乎腰斬,類似情況只有在1990年代日本的泡沫經濟崩潰時曾經出現。中國股市的不景氣,連帶影響到房地產業界融資變得困難。房地產市場轉趨保守、觀望。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二手房的「租賃成交」大於「買賣成交」,全國各地房市已經出現冷卻與遲滯的現象。而人民幣的升值,對依賴出口創收的製造業更是雪上加霜。相較於前一段時間,人們原本還寄望2008奧運會帶動股市與房市的樂觀想法,如今大陸內部從學界到媒體,普遍地流露出一種難以掩藏的悲觀憂慮的心態。
此刻的難題除了內部問題外,外部經濟環境的惡化,可能是更重要的因素──全世界原油價、糧食價高漲,連帶造成了輸入性通膨。而美國的「次貸危機」所引發的金融困境,以及美元持續貶值的壓力,都使得世界各國必須面對少見的挑戰。相較於2007年,針對2008年世界經濟情勢,各種國際組織和經濟預測機構,紛紛提出較為審慎保守的看法。主要還是因為世界各國的通膨情勢都很嚴峻。因此,包括國際貨幣基金、英國的經濟學人雜誌與世界銀行都認為世界經濟的成長將會趨緩。
多重不確定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使中國經濟在2008的下半年浮現了向下衰退的趨勢。再加上各種生產要素中,土地與勞動力的價格在現有條件下必然會緩步上漲;中國經濟的轉軌過程中,產業升級、技術創新、競爭力的強化、品牌行銷的建立、以及服務意識的提升,在在都形成了新的壓力與挑戰。究竟中國大陸能否順利克服所有難關,將危機化為轉機,值得我們密切關注。
台灣的經濟與中國大陸的經濟緊密相連,早已形成經濟上的生命共同體,兩者息息相關。中國經濟發展的良窳,在在牽動著台灣人民生活的福祉。台商在大陸的投資,以及台灣企業對大陸的進出口,更是台灣重要的經濟利益來源。當中國大陸的經濟進入「盤整下行」階段,台灣的經濟與台商的企業,無可避免地也面對了轉型與佈局的關鍵時刻。
2007年以後,有小部分的外資企業開始撤離中國大陸,綜合各方觀察發現,外資企業撤出地區集中在珠江三角洲與環渤海灣地區。尤以東莞、深圳與山東為最。其次,港商與台商企業更是此波「撤離外資」中的主力。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撤離的台商企業,主要還是以勞動密集型傳統製造業為主的「中小」企業。其中有一小部分轉移到內陸地區,也有相當一部份轉進至東南亞地區生產成本較低的國家。究其原因,台資遷廠或撤離的主因,仍然是考慮到「利潤」。當成本增加時,企業家就敏感到該要「逐水草而居」了。總結台資大量遷移的近因:
一、2007年6月:出口退稅調降,使傳產業少8%獲利。
二、2008年1月1日:實施「勞動合同法」,大幅提高了企業經營的勞動成本達50%。再加上珠江三角洲等地區原本就有勞動力短缺的現象,企業經營越顯困難。
三、2008年1月1日:實施「兩稅合一」,廢止過去外資企業所享有的優惠稅率,轉為實施與國內企業一樣的平均稅率,大幅度削減台資企業原本享有的利潤空間。
四、2008年7月:來料加工的台商其進口原料需繳交保證金。
再者,2007年至今,台資企業可說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因為國際原物料價格的持續上漲,加上能源價格的上漲與通貨膨脹,本已壓縮了企業原有的利潤空間。再加上人民幣的升值….等因素,使得這些以加工出口為主傳統製造業的台商,更難在薄利與微利時代的景況下運營。此外,雪上加霜的是,土地獲得的成本與綠色環保的壓力,進一步為台商企業的生存製造了額外的挑戰。種種因素促使台商必須在1.撤離中國大陸另尋低廉土地與勞動力成本的國家,重新思考全球-區域佈局;或2.推動產業升級,提高附加價值,兩者之間做出抉擇。
上分析即是有些媒體之所以提出「台商逃亡潮」的聳動標題的主因。然而,實際情況未必如此。
許多有遠見的台商早已注意到中國的經濟成長已經帶來新的商機。尤以服務業為最,其中金融服務業,包括銀行、證券、期貨、保險、理財,都是嶄新領域;教育培訓、健康醫療產業、文化創意、經貿服務、廣告行銷等等服務產業領域,更都是台灣經濟的強項,甚至20年來早已將傳統農業轉型成為服務業與農業結合的觀光農園「休閒農業」,以及新高科技與農業結合的「精緻農業」….,這些都是台灣人可以進一步到大陸再展身手的大大舞台。經過1990年代第一波台資移民大陸,2000年前後後第二波高科技大企業移民潮,如今正面臨第三波台灣「服務業」的企業與高端管理人才跨海移民潮啟動的黃金時代,尤以後者精緻農業、休閒農業,正待政府的激勵政策的槍聲一响,即可發動。
另一方面,何以仍有許多製造業的台商未見撤離?只因無論傳統製造業,或是技術與資本密集的產業,其實都不能更不願貿然撤出中國這一個全世界最龐大的內需消費市場,畢竟中國的經濟潛力前景可待,不只技術人力資源極為豐沛,薪資成本雖然已宣佈實施「勞動合同法」,但相對先進國家或地區仍然低廉,因此,對具有有深謀遠慮的台商而言,在中國大陸建立研發中心乃至營運總部仍是明智的策略,尤以建立物流網絡與商品通路而言,更是未來商場競爭力的重要籌碼。台灣俗諺有云:「戲棚下站久了,就是你的!」精明的台商當然知道要長期投資中國大陸。
台灣在國民政府遷台,雖經過60年潛心經營,卻也一再面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孰重,勞工薪資與產業生存發展的政策抉擇。短視近利的政策──犧牲勞工權益福利、犧牲環保成就經濟成長之「因」,如今正承受勞工罷工與各地「泥石流」不斷、生態污染…等大自然災害造成大量社會負擔的苦「果」。由此觀之,大陸政府對相關法令政策的出台亦應是早有所聞,上述政策本該置於經營事業未雨綢繆之列,有實戰經驗的企業家早該胸有成竹從容應戰,倉卒應變其結果必是倉皇逃離,此乃市場經濟中無可避免的優勝劣敗。
雖然,不少大陸內部學界與媒體輿論的分析,都高舉著悲觀的論調旗幟,仍有許多台灣的企業界卻是了然於胸。因為中國經濟此刻的「盤整」或是「拐點」,都是過去幾十年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曾經出現過的熟悉劇本。如何因應市場波動,隨時做彈性的調整適應,正是台灣商人的強項。再加上中國大陸財經主管當局的經濟技術官僚大軍,過去兩度面對高度通貨膨脹的挑戰,第一次是1985到1989年,五年之間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年均上漲率高達11.9%;第二次在1992到1996年間,平均上漲率達到13.9%,也都平穩渡過。這些例證都讓台灣企業家對大陸當局應對挑戰的能力更有把握。
據聞,在一次國民黨高層內部會議中,曾經有人表示:中國大陸的財經官員,處理各種經濟金融的問題,幾次看來無法克服的難關,卻都能順利「軟著陸」,讓內行人激賞不已。無論政策上的力道拿捏,與策略上的精準設計,都讓台灣這些掌舵的資深財經官員十分佩服。此一看法其實也是很多台商與密切觀察中國大陸的觀察家共同的想法。
另外,從台灣個別投資人的角度來看,在兩岸三通「直航」啟動,海峽兩岸「一日生活圈」成形之後,中國大陸的房地產相對東京、紐約、倫敦…甚至香港、台北價格仍屬偏低,是值得長期投資的標的。台灣民眾普遍都有過投資房產致富發家的經驗。由於主要都會城市中土地的稀有性,投資者深知即便「短期炒房」的美景不再,「直航」後在中國大陸主要城市裡長期投資或自住的房地產,相信依然是台灣投資客的最愛。兩岸關係的改善,所帶來的「和平紅利」,更為台灣人投資大陸房地產營造出正面的氛圍。
綜上所述,面對2008中國經濟進入週期性盤整的階段,相較於大陸投資人與企業界的悲觀消極心態,對台灣卻是「一樣看花兩樣情」,相信台資企業與台灣投資人應該會採取「審慎樂觀」的態度與「重點投資」的方式,持續投入參與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行列。
(本文刊載於2008年7月號海峽商業雜誌,本文代表作者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