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最近將來
台灣訪問,預計會掀起一股熱潮。一方面他談的問題所得分配、財富不均是最熱門的題目。二來他對
美國經濟學界的批判,點出現在經濟學研究的問題。
先說後者,皮凱提二十二歲時,就獲得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博士學位。之後在麻省理工學院(MIT) 經濟系擔任三年助理教授,再返回法國工作。他對現在美國主導下經濟學的研究並不陌生。○七年他擔任法國總統選舉的社會黨候選人羅亞爾的經濟顧問。二○一二年四月與四十二位同仁聯名寫公開信支持社會黨總統候選人奧朗德,促成他的當選。他是法國報紙解放報的專欄作家,並偶爾為法國世界報寫社論對頁版。他對現實問題非常了解。
皮凱提認為「美國經濟學學界無法跳脫對數學和純理論性推想的幼稚偏愛。這些理論帶有高度意識形態,而缺乏歷史研究根據,也欠缺與其他社會科學的互動。往往專注在只有他們在意的小數學問題。」如此一來可以輕易戴上「科學客觀性」的帽子,但不能處理複雜的社會問題。
過去馬爾薩斯、李嘉圖、馬克思和其他眾多有志者,都曾潛心研究所得、財富分配的大問題。然而現在美國經濟學界卻沒有人利用數據跟方法來繼承此研究並提出可以信服的結果。皮凱提有舍我其誰的精神。
皮凱提認為分配問題之所以重要,不只是為了探討過去的歷史而已。自一九七○年代以來,富裕國家的
貧富差距再度擴大,在美國尤其嚴重,在二○○○至二○一○年間的所得集中化程度,已經超越一九一○年代的紀錄高峰。
在台灣,我們也可以思考所得分配的變化,我國在八○年代家庭五等分高低所得差距為四.六倍,九○年代平均增為五.三七倍,二○○一年因景氣急速下滑,所得差距升為六.三九倍,之後略有下降,○八年金融海嘯重創國內外景氣,
失業人數激增,對低所得組家庭衝擊較大,致○九年倍數擴大又為六.三四倍。近年政府有效的治理政策,運用輔助就業方案,辦理各項社福措施,強化租稅移轉效果。讓二○一四年倍數再縮小到六.○八倍。
財富是所得的累積。我們可用
房價所得比某種程度代表財富不均。二○○八年台北市為九.五九倍,今年第一季惡化到十五.○一倍。根據美國Demographia的調查這是全球最高,一個家庭不吃不喝十五年才能再台北市買房子,非常不合理。最近因為政府將實價課稅政策的風聲,已經略有下降。
能提出問題,當然也有對策,有興趣讀者請參與皮凱提在台的論壇及演講盛會。
(本文刊載於2014年11月14日經濟日報,原標題為「皮凱提旋風來了」)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