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Donald Trump。)
最近,
美國川普總統以「國家安全」為理由,宣布執行232條款,針對鋼、鋁產品進口將分別加徵25%及10%的關稅。面對美國違背世界貿易組織(WTO)自由貿易精神,片面逕自提高貿易障礙,造成國際經濟風聲鶴唳,使得全球貿易戰爭陷入一觸即發危機,引發歐盟、日本等各國群起抗議,希望透過WTO爭端解決機制加以處理。
雖目前國際社會將核心聚焦於川普如此大張旗鼓採取反制貿易措施,但卻讓我們無法忽略的是,2017年12月美國所通過的減稅法案,未來是否引發全球陷入貿易糾葛?其實,這些從川普上任之後,為能促進美國經濟再度成長,在經濟政策上提出包括:「減少稅負」、「排除管制」、「降低能源成本」及「消弭貿易赤字」等四大層面中可以發現其端倪。
亦即川普認為,美國廠商稅負偏重及貿易赤字過高,是近年其
經濟成長持續低迷的罪魁禍首。其中前者係指,廠商在成本考量下被迫委外生產或海外投資,造成美國國內投資停滯、出口貿易衰退;至於後者則是,1990年代以來貿易政策偏差,尤其2001年中國大陸進入WTO之後,利用政府補貼製造低廉產品輸出美國,導致貿易逆差逐年提高。亦即在上述兩項因素惡性循環下,使得美國經濟成長因受到財政及貿易「雙重赤字」衝擊,而陷入持續低迷。
事實而言,川普在經濟政策上,選擇複製1980年代雷根(Ronald Wilson Reagan)總統執政期間實施減稅法案經驗,希望利用減稅誘因,吸引外人直接投資(FDI)增加及鼓勵美國跨國公司海外盈餘回流,創造更多出口機會。另一方面,則是檢視美國與他國之間的貿易規範,透過重新談判排除不妥貿易協定,藉以減少貿易赤字,讓美國的經濟再度成長,達到其在競選總統時所倡議的「以美國優先、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願景。
很顯然地,川普希望利用減稅政策,在增加美國國內投資,達到擴大出口的同時,主張以「公平貿易」的制度,替代長期以來所遵循的「自由貿易」原則,藉以降低貿易赤字,進而促進經濟再度成長。不過,上述減稅法案未來並不一定能夠促進美國國內投資或創造更多出口機會,反而可能增加貿易赤字,甚至更進一步推波助瀾讓全球陷入貿易戰爭之風險。
先從「引申需求(Derived demand)」關聯來說,美國實施減稅政策之後,民眾將會因所得收入相對增加,而可能提高消費,企業則是因投資成本相對減少,而也有可能擴大投資。在兩者相互作用延伸下,恐將因美國既有產業供應鏈結不夠完整,而引發進口需求。如此一來,勢必造成進口呈現成長格局,導致更加難以減少貿易赤字。
再就聯邦政府債務角度而言,美國通過減稅法案之後,相對可能增加負債,迫使聯邦政府必須擴大發行公債,甚至提高其已債台高築、累計債務超過20兆美元之財政赤字壓力。如此一來,恐將導致債券價格下跌,一旦債券價格下跌,勢必需要提高利率。若因利率提高而迫使美元長期走強,則壓抑出口效果,在進口提高、出口可能減少狀況下,反而提高貿易赤字。
換句話說,美國實施減稅政策之後,若其未來無法吸引外人直接投資增加或鼓勵美國跨國公司海外盈餘回流,創造更多出口機會;尤其在中國大陸存在龐大貿易順差,相對美國卻又面對過多貿易逆差下,如果未來無法消弭中美貿易逆差,勢必使得已失衡的國際經濟結構更加扭曲。如此一來,恐讓川普以美國經濟利益優先為考量,藉此順理成章高舉貿易保護旗幟,設置許多與阻礙自由貿易相關的門檻,此將衍生更複雜的國際貿易爭端,最後危害全球貿易秩序。
坦然言之,實施減稅政策對促進經濟成長的效果通常有所極限。畢竟,川普所面對的時空環境與1980年代雷根之背景截然不同,加上川普的減稅法案缺乏經濟理論為支撐,難以達到雷根依據經濟理論提出減稅法案所發揮出來之效果。整體而言,雖美國希望透過減稅法案促進經濟再度成長,但若更加偉大是建立在全球貿易失序為代價下,則其減稅法案對國際經濟的未來,是福是禍、誠屬難料,卻讓我們不容掉以輕心之處。
(本文刊載於2018年3月27日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