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八八風災重創那瑪夏鄉。)
相較於農曆年假、中秋連假等,颱風假是一個相當弔詭的「假」,本意是維護民眾安全、確保家園平安,說是「假」,其實還是少放的好。因為「放得對」表示風大雨大,產生颱風災情,造成損失,首長忙勘災,警消防救災,民眾要收拾善後,媒體忙著報導災情;「放得不對」表示風小雨小,民眾獲得「小確幸」,也因此媒體、輿論沒有災情可報,有機會茶餘飯後,嚼起舌根。這次的瑪莉亞颱風給了雨水,也給了口水;前者是指強灌石門水庫9,000萬噸,約石門水庫三分之一的容量,水庫得以解渴;後者因為北北基週二下午四點開始停班停課,以及週三不同調的放颱風假,引起輿論的口水。
雖然科學技術已經相當進步,使得氣象預報準確度大幅提高,但颱風與地震等天然災害仍不容易百分之百的正確掌握。中央氣象局一開始觀測瑪莉亞颱風的強度,被描繪是來勢洶洶「西北颱」,對彰化、花蓮以北及馬祖地區將構成威脅,之後媒體積極地將瑪莉亞颱風與過去的「西北颱」比較,不但讓民眾獲得颱風的資訊,也逐漸醞釀可能放颱風假的預期心理。也因此當週二上午宣布下午四點放颱風假時,引起民眾第一波的抱怨;當晚,北北基原定晚間8點發布週三是否續放颱風假,但新北市因為最大陣風9到10級轉8到9級,達到放假標準,率先在晚間9時宣布明天停止上班上課,而台北市、基隆市則因風力未達停班課標準,在晚間十點宣布不放假,由於這是「北北基生活圈」建立以來,首度出現颱風假不同調的情況,引起民眾第二波的抱怨;週三眼見風雨不如預期,引起民眾第三波的討論,包括民間企業的人員調度恐造成困擾、新北市因為選舉考慮放的假、柯市長成了「柯神」等。
事實上,
台灣的地形複雜、變數很多,若路徑差一點點,產生的風雨就可能有所不同。根據聯合新聞網在2015年的專題報導,利用2006年以來颱風期間中央氣象局「局屬測站」每日實際測量值,單就風力和雨量來對照放假標準,把颱風近台的日期區分成「雨達放假標準卻未停班」、「風雨未達放假標準卻放颱風假」、「風雨如預期的颱風假」、「風雨未達放假標準也未停班」四種情況。統計10年來誤放多少颱風假,板橋、新竹、台中、宜蘭測站在十年之內,皆沒有遇到颱風天風雨達標準,但未放假的情形。但是「風雨未達放假標準卻放颱風假」,宜蘭最多曾有22天,台東21天,台中以及位於新北市的板橋測站19天。如果把這項數值除以全部的颱風假,算出各地區的「誤放颱風假比率」,純粹從數據觀察,比率最高的地區是新竹測站,有75%,其次為板橋及台中測站,皆為73%。如果民眾記憶猶新,過去颱風很多時候都選在週六、週日撲台,而除了澎湖測站之外,停班課最多的次數都在週六。
台灣位於亞熱帶,颱風數量頻繁,判斷是否達到颱風假之標準,需要氣象局科學的颱風路徑預測評估。至於地方首長除了考慮民眾財產安全的維護外,同時亦顧慮放假對於企業經營、公共事務活動取消或是延期造成的損失與不便,換言之,需要決策者的理性判斷與人性體恤。另一方面,這次的瑪莉亞颱風引起的放假爭議,除了宣布時間點外,北北基颱風假的不同決定,亦受到討論。台灣幅員小,跨縣市通勤工作、上學亦為常態,除了雙北不同調,鄰近的苗栗與台中也因為颱風造成的影響不同,也有不同停班停課的決定,也有可能產生跨縣市通勤的問題。
回到颱風假設計的初衷是衡量災害風險,多一層防範措施,以保護民眾生命安全。我們可將它視為「防災行為」的一部分,就像買平安保險,通常希望保平安,不希望真正領到傷害或是死亡給付。放了颱風假,如果真的發生嚴重災情,而讓警消流下救災的「汗水」,民眾流下面對嚴重災情的「淚水」,相較之下,或許放了假,沒有嚴重災情,可能較值得慶幸,不要讓瑪莉亞颱風造成放假與否的「口水」多於它帶來的「雨水」。
(本文刊登於107.07.12yahoo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