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政府為了鼓勵台商回台投資,除了設立了鼓勵台商回台的單一窗口—投資
台灣事務所,也祭出200億元的融資利息補貼,台商只要投資計畫通過經濟部審查,向公、民營銀行申請貸款,國發基金給予銀行委辦手續費補貼1.5%。隨著貿易戰不斷升高,台商回流的腳步增快,經濟部長沈榮津更誇下海口,加上後續排隊廠商估算,今年申請投資金額可到5,500億至6,000億元,比先前
蔡英文總統上調的5,000億年度目標還高。
美國在5月10日突然上調2,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稅率,未來涉及3,25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的新一輪制裁名冊,除了醫療相關產品與稀土之外,涵蓋了成衣、鞋類、玩具等民生消費品,以及「蘋果供應鏈」的手機及筆電等電子產品,對全球產業都會產生很大的衝擊,而中國也預計於6月1日起,對已實施加徵關稅的6百億美元美國商品清單,分別實施25%、20%與10%加徵關稅。
美中貿易戰升溫對全球產業都會帶來衝擊,雖然大多數企業都希望能避免受到影響,但沒有一定規模及財力的也只能靜觀其變,對於有能力移動的台商,也是經過評估選擇回到台灣,其實沒有必要給予補貼。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的資料,台灣工廠歇業家數108年1-3月709家,較去年(107)年1-3月635家,增加11.6%,至於公司解散、撤銷及廢止家數108年1-3月8,694家,較去年(107)1-3月5,840家,增加48.8%,可以想見台灣企業經營的困難與艱辛,我們也常從新聞看到各地許多名店接連倒閉。事實上,從四月底主計總處公布的第一季民間消費成長1.45%,相較二月預測的成長1.79%有落差,明顯看出台灣內需消費成長不如預期,不照顧留在台灣本地的企業,卻補貼外移的台商,公平性何在?
雖然經濟部強調有三個把關,包括回台專案貸款不能用在購買土地及現有廠房、專業審查投資內容跟期程、廠商必須在投資期限內完成投資。然而,投資回流的意願到真正落實到地方,絕非短時間就能完成,但最近幾年工業區土地價格暴漲,顯示台商回流已變成房市熱門的利多題材,高漲的房租更成了壓垮店家的最後一根稻草。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台灣總生育率連續四年下滑,2018年新生兒人數僅18.1萬人,名列全球倒數第二,從兒福聯盟2019年的調查發現,高達六成一的育齡女性沒計畫要生孩子,進一步詢問要怎樣才願意生孩子,41.7%女性回答要有「合理
房價」,其次才是「收入增加」,佔36.7%,可見高房價壓力加速
少子化的問題。為了避免企業貸款資金流入房市,除了經濟部的把關之外,政府應該有更多的作為,例如規定因檢舉而查獲資金流入房市事件,提供具體事證的檢舉人可獲得高額獎金,對將貸款資金流入房市的企業開出高額罰金,雙管齊下遏止炒作,讓投資意向成為具體長期投資,台灣未來的經濟發展會更扎實且穩固。
(本文刊載於2019年5月30日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