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1992年,上海首次發行股票認購證。)
鴻海旗下的工業富聯(FII)8日登陸上海A股後,市值已超越母公司鴻海在台股的市值,反觀台股今年以來有50多家上市櫃公司計畫減資。行政院14日宣布「金融發展行動方案」,其中在證券期貨業的目標是在兩年內股市新增百檔上市櫃,但比較前幾年的情況,此目標相對保守,而且對資本市場也未提出更積極的作為以因應大陸的磁吸效應,令人對台股的未來感到憂心。
鴻海FII在A股掛牌上市後連續3個交易日股價漲停,市值突破2.2兆台幣,不僅超越母公司鴻海在台股1.5兆元的市值,在台股市值的排名也僅次於台積電,且躍居A股市值最高的科技股。此現象顯示了
兩岸股市與科技業消長的趨勢,政府主管機關卻似無動於衷。
台股上市櫃家數在亞洲主要國家中,僅高於新加坡,尚不及南韓及香港的一半。因著眼於A股在今年6月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前景看好所致,去年申請在A股掛牌的共有436件,為全球第一,主要以中小型公司為主,共計籌資2304億人民幣,較往年顯著提升。
台股去年則相對失色,上市櫃新掛牌家數僅42家,總集資金額為148.1億台幣,與2016年相比,分別減少了18家及107.6億台幣;若加上興櫃46家,則有98家,較前年少了29家。資本市場除了觀察IPO家數之外,總籌資金額是否成長也是重點,但近年來台股上市櫃公司減資成為熱潮,某種程度說明了
台灣缺乏良好的投資標的、看不到投資前景或是投資報酬率不如預期,上市櫃公司只好將現金退還股東,此種現象值得政府警惕。
FII自2月1日公告正式遞交上海A股上市申請文件,到3月8日公告通過,僅僅花了36天,相較於大陸IPO平均審核周期長達15個月,此案被陸媒形容是以「光速」保送,但也凸顯了大陸主管機關對此案的重視,對於鼓勵重點科技公司赴陸上市有指標作用;對台企而言,也意謂某些企業赴陸籌資相對台股容易,且市值可以較台股更高。身為金管會主委的顧立雄卻未正視此問題的嚴重性,僅以「FII上市後市值多少,不是我們Care(關心)的」一語輕輕帶過,態度過於消極。
既然金管會已提出多元上市方案,簡化審查程序,縮短審查時程,以加速公司上市櫃,甚至要吸引獨角獸大型企業來台上市,就應徹底讓政策落地,不能淪為口號。
此外,鑑於鮭魚返鄉掛牌曾風光一時,如今卻繁華落盡;TDR 掛牌如過眼雲煙、F股掛牌冷冷清清、KY股掛牌也由炫爛歸於平淡等前車之鑑,政府更應積極檢討原因,掃除上市櫃的路障,以免台股活力不斷流失,即使股市上萬點,仍難以吸引企業及投資人停留。
(本文刊於2018年06月16日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