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方討論還未完全消退之際,共軍緊接著又在1月24日,派遣4機種、共13架次的軍機進入我防空識別區西南空域;其中除1架運-8反潛機深入台灣南方和東南方空域外,還包括首次被國防部證實「現身」西南空域的殲-16D電子作戰機,馬上又成為關注的焦點。
共軍之所以在1月23日及24日出動多達52架次的軍機進入我西南空域,可能原因包括:
數量可觀但強度未超過以往
第一,在習近平於1月4日,以中共中央軍委主席身分簽署中央軍委2022年1號命令,向全體共軍發布「開訓動員令」,要求「大力推進體系練兵」後;將西南空域常態化演訓列為重點項目的共軍東部或南部戰區,勢必會在農曆春節前至少規劃一波大規模的體系化演訓,用具體行動來響應中央軍委的號令。
第二,共軍在實際執行演訓時,也不排除對日期與兵力規模進行若干調整,以回應1月17日至22日,美國與日本在沖繩南方海域的聯合軍事演習,向外界顯示絕不示弱的姿態。
平心而論,1月23日及24日這二天進入我西南空域的共軍機群,儘管在數量上頗為可觀,但是在機群組成、飛行路線與演習內容等方面,強度都未超過以往。
例如,去年10月1日至4日,共軍不但在短短四天內出動多達七波、高達149架次的五型軍機,其中包括16架次的轟-6轟炸機與6架次的空警-500空中預警機;而且是以武力犯台及反介入/拒止作戰為假想場景之大規模、連續四階段的實戰化演習;甚至還在1日與2日,連續兩晝夜都派遣機群出擊,更首度於1日夜間派出殲-16戰鬥機,在空警-500預警機的指揮管制下,伴隨轟-6轟炸機深入我防空識別區南方與東南方空域,模擬執行夜間長距離打擊任務。
在去年11月28日,共軍也派出7機種、27架次的軍機進入西南空域;其中包括一支由2架空警-500預警機、1架運-9通信
對抗機、5架轟-6(其中不排除有轟油-6空中加油機)、4架殲-10戰鬥機、1架運油-20空中加油機與2架殲-16戰鬥機,堪稱迄今編組最完整的體系化打擊機群,深入至我防空識別區南方及東南方空域。
相形之下,今年1月23日及24日的演訓,雖然總架次頗為驚人,但未出動擔任空中作戰指揮中心的空警-500預警機,和可延長戰鬥機航程的空中加油機,連轟-6轟炸機也僅有3架次,在機群編組上不若去年10月1日至4日及11月28日完整。在飛行路線方面,除24日有1架運-8反潛機曾飛抵我防空識別區南方及東南方空域外,其餘51架次都只在東沙島附近飛行。最後在演訓內容上,由於機群編組欠完整與飛行路線保守,使共軍機群這兩天的演訓,在體系化與實戰化的程度上並不突出,甚至讓人懷疑只是將不同機種的海上飛行訓練,刻意集中在這兩天實施。
海上長程打擊主力殲-16戰備程度佳
儘管如此,1月23日及24日的演訓仍然透露出兩項值得關注的警訊:第一,共軍的殲-16戰鬥機部隊不但已成為海上長距離打擊任務的主力,機隊的戰備程度與機務狀況也十分良好;第二,國防部首度證實殲-16D電子作戰機參與西南空域海上飛行演訓。
今年1月23日及24日,共軍分別出動24架次與8架次、合計32架次的殲-16戰鬥機(不包括24日的2架殲-16D)進入我西南空域。這是繼去年10月1日至4日,共軍在四天出動高達100架次的殲-16戰鬥機(包括10月1日夜間出動10架次伴隨2架轟-6,深入台灣南方與東南方空域)後;再度於短天期內,連續、密集地出動高架次的殲-16戰鬥機前往此一空域。
事實上,從今年1月1日至28日,共軍軍機進入我防空識別區西南空域者有22天,其中動用殲-16戰鬥機達12天、總共84架次;單日出動殲-16戰鬥機在6架次以上者就有6天,分別是10日8架次(包括夜間4架次)、14日10架次、15日8架次 、23日24架次、24日8架次 與27日6架次。殲-16戰鬥機儼然成為最頻繁進入我西南空域演訓的不速之客。
目前共軍殲-16戰鬥機部隊中,駐防在東部與南部戰區的只有三個旅;在南部戰區更只有廣東惠州的空26旅;以每個戰鬥機航空兵旅約轄32至36架戰機計,共軍能在1月份密集出動這麼多架次殲-16戰鬥機前往我西南空域,不僅顯示部隊的戰備與機務狀況良好,且已有為數不少的飛行員具備海上長時間飛行的能力。
相形之下,今年1月1日至28日,殲-10戰鬥機部隊只在23日出動過一次、10架次,其餘機種的戰鬥機則掛零。此一跡象顯示,日後共軍在編組執行長距離海上打擊與制空任務之體系化作戰機群時,將以殲-16做為機群中戰鬥機的首選;殲-10戰鬥機則主要用於海峽當面或台灣周邊空域,其他舊型的戰鬥機恐已退居二線。
殲-16D電戰機填補共軍戰力缺口
第二個值得我方警惕的是殲-16D電子作戰機首度被我國防部證實,投入共軍在我西南空域的演訓行列。
共軍殲-16D電戰機主要用於防空制壓作戰。也就是在打擊機群的前方,先用機上的電戰設備偵測敵軍目標區附近的雷達訊號,透過電腦研判出對己方機群最具威脅性的目標後,再用主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AESA)進行掃瞄以找出敵軍雷達的確切位置,然後實施干擾,也可發射反輻射飛彈直接摧毀目標或迫使敵軍將雷達關機,以削弱、壓制目標區的敵軍防空系統;讓後方的攻擊機群,包括轟炸機與殲-20、殲-16、殲-10等各型戰鬥機,能夠在敵情威脅較小的情況下,打擊敵軍的陸地目標、海上艦隊,甚至執行防空任務的機群。
此次共軍派出殲-16D電戰機進入我西南空域,很可能代表這款中共自製的電戰機正在進行量產前最後階段的測試,不僅已具備初始作戰能力,構型與性能方面也趨於穩定,可以準備量產。若此一研判屬實,將是共軍空軍的體系化作戰機群,繼空中加油能量後,另一個將被填補的戰力缺口。
在殲-16D電戰機服役前,共軍雖已有若干可執行電戰任務的機種,也曾多次參加西南空域的演訓;但這些電戰機幾乎都是慢速機,在飛行速度上落後轟炸機與戰鬥機一大截,無法緊跟著打擊機群的編隊行動,在面對敵軍的戰鬥機時也極為脆弱。換言之,這些慢速機種比較適合執行針對特定空域的電偵或電戰任務,也就是守勢而非攻勢的任務。
若這些慢速的電戰機要支援執行長距離攻勢作戰的打擊機群,可能就要比機群主力提早許多時間出發,以便先行在目標區附近就位;且只能協助提供敵軍雷達位置或進行干擾,無法直接對敵軍目標區的防空系統進行壓制。不僅在面對機動目標如海上艦隊時嚴重缺乏彈性,敵軍也可能從這些慢速電戰機提前出海的徵候,獲得不少預警。
對國軍防空體系威脅大增
而殲-16D電戰機是以殲-16戰鬥機為基礎,不僅在速度上可隨同打擊機群行動,在面對敵軍戰鬥機時也有不錯的空戰能力,更能直接攻擊敵軍地面防空系統的雷達、敵軍船艦的搜索雷達,甚至敵軍的空中預警機,有效填補共軍體系化打擊機群在執行長距離攻勢任務時,電戰能力不足的缺失。
若去年11月28日的運油-20和今年1月24日的殲-16D,相繼投入共軍在我西南、甚至東南空域的演訓,確實是這二型機即將量產的訊號,這就代表影響共軍體系化作戰機群執行長距離攻擊任務的兩大缺陷──欠缺空中加油與電子作戰能量──可望在不久的將來逐步改善。對國軍的防空體系、國軍在台灣東部與西太平洋的戰力保存區,所構成的威脅勢必大幅提升。
(本文轉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