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躲貓貓。)
一則基本的數據統計,背後所隱藏的結構意涵,卻是值得加以深究、議論。
話說:為了搶救持續惡化的少子女化人口危機,六個直轄市競相推出各項生育津貼或托育補助的獎勵措施,只不過,資料同時也顯示出來,從2018到2022年的這五年期間,六都共計發放近新台幣120億元的獎勵金,但是,新生兒人數卻反而是比五年前減了至少38,468名,等於這五年期間,
台灣地區的人口數就直接少掉了一個鄉鎮,如此一來,慣以施用的撒幣措施及其背後所糾結之認知基模、決策思維和公共事務治理機制的環扣層疊,便有嚴肅思辨之必要。
誠然,何以國家機器偏愛於藉由『好康獲得免費福祉』的津貼手段,以宣示民之所欲將會常在我心的施政原則,一方面,相重或覬覦的乃是脆弱的人性誘因,畢竟,欠缺一套長治久安之生育、養育、教育的政策藍圖和相關布建,這也讓社會大眾將各項短期且急就章的各項津貼措施,視為無物且棄之可惜,如此一來,已然是窄化抑或誤解福利津貼的運作真義,畢竟,包括人為錯誤所給予的社會補償現金,抑或力有未逮所施加的社會促進津貼,都要有一定的條件設限和配套作為,譬如領取生育津貼或育兒補助的特定族群,要如何善盡權利行使及其責任義務,彼此之間的對應關係,特別是從育兒到扶老、從生養育兒津貼到老人居家服務等等比例原則的照顧素養。冀此,從嘎然喊停之於父母家屬的保母效能訓練,到遲遲未能推動的長期照顧知能養成,多少顯現出來國家機器急於討好民眾和便宜行事的取巧心態,如此一來,『津貼、津貼滿天下,有選舉便有它』的迷亂現象,便成為執政當局與一般民眾上下交相利,所共築一幅社會性謬誤的弔詭情事。
總之,相應於上述「五年六都一鄉鎮」的命題思索,包括有從願婚到樂生抑或能養、從津貼現金的保健因素到世代薪傳的激勵因素、從優先推動的津貼手段到其他的配搭措施、從準公共化托育幼教服務到樂業安居的通盤性布建、從財政能力豐沛的六都到資源相對匱乏的其他縣市政府、從因地制宜的地方縣市到中央政府的一體適用、從衛生福利的主管機關到跨部會局處的協力網絡與輸送體系等,所涉及到『婚—生—教—養—衛』的全方位思考及其整體性擘劃,如此一來,對於少子女化危機及其因應對策,又豈止於皆大歡喜的撒幣手段,便可以了得,更遑論於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所勇於競相加碼的各項津貼政治。
(本文曾刊登於112.02.18 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