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總統府,「ECFA服務貿易協議商機論壇」。)
與
兩岸簽署的其他協議相比,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無疑是最具代表性。在建構之初即引起兩極化意見,雖然在二○一○年順利簽署生效,開始推動早期收穫計畫;但而後服務業貿易協議引發學運而無以為繼,貨品貿易協議談判也擱置。
在
兩岸關係緊張,官方聯繫管道中斷,ECFA下為處理相關事務的經濟合作委員會也停擺,目前ECFA只有在實現早期收穫計畫的降稅。
事實上,近年來大陸對
台灣實施經貿限制,即使與ECFA無關;台灣除了關切對台灣影響外,更關心是否為大陸終止ECFA的前兆。最近中國大陸對台灣禁止大陸進口產品展開貿易壁壘調查,ECFA存廢又再度浮上檯面。
台灣普遍擔心失去ECFA,表示ECFA對台灣仍有成效,也顯示台灣社會能以較客觀的角度評估ECFA。
與一般自由貿易協定(FTA)相同,ECFA也有終止條款。任何一方可以片面通知另一方終止,若協商不成,ECFA於通知後一百八十天自動失效,所以ECFA失效可能性會永遠存在。
ECFA終止對早期收穫計畫影響較大。早收計畫雖也涵蓋服務業,主要是開放台灣的銀行、保險及證券業赴大陸設立分支機構;但由於大陸本土金融業根深蒂固,台灣金融業很難與其競爭,在大陸發展有限。
早期收穫計畫主要是農工產品關稅減讓,去年對大陸出口約二二四億美元,占台灣對陸出口百分之十二;比重雖不高,但多屬傳統產業,而以中小企業為出口主力,對台灣重要性不容忽視。
特別在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困難度高,各國傳統產業普遍高關稅下,中國大陸可說是台灣少數具有FTA優勢的區域,歷年來減免關稅已約有九十億美元。
ECFA風雨飄搖一路走來,雖離完整的FTA仍有不小距離;但意義遠非單純貿易數據可比擬。ECFA可視為檢驗兩岸關係的重要指標,大陸官方雖曾多次表示不會廢除ECFA,但民間及產業終止ECFA聲音一直存在。
由先前大陸對台灣鳳梨、釋迦、蓮霧等農產品,以檢驗不合格而全面禁止由台灣進口,上述產品並不在早收清單;陸方在ECFA之前即已提供台灣免關稅,但對其他國家仍大多維持高關稅,台灣長期享有貿易紅利,驟然停止當然有衝擊。之後中國大陸也有一系列對台措施,以及最近對台灣禁止大陸進口產品的調查,均顯示中國大陸已經開始評估對台經貿政策,不過還未觸及ECFA核心。
在ECFA已被加諸高度政治因素下,台灣也應積極面對ECFA一旦生變的影響。台灣早收對陸出口雖占總出口比重不高,但大陸仍是部分產品最重要的出口市場。ECFA關稅優勢消失風險存在下,必然會影響對大陸出口,如何加速分散市場有其必要性。當然,面對兩岸貿易型態轉變之際,更有必要調整對大陸市場的經營策略。
(本文刊於2023年4月27日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