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總統府,「ECFA服務貿易協議商機論壇」。)
在二○一○年六月簽署,九月生效的海峽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一直是檢驗
兩岸關係的風向球;最近是否重啟服貿談判,又再度成為焦點。
ECFA生效後,只要兩岸關係一有變化,ECFA存續問題即浮上台面;而期間主要變化應是國內能以較客觀立場解讀ECFA,將ECFA視為「包著糖衣的毒藥」、「傾中賣台」等情緒性言論已大減。目前國內氛圍是ECFA對
台灣有助益,此可由政府多次呼籲中國大陸不要損人不利己,政治操作貿然終止ECFA得到驗證。
由於ECFA只完成早期收穫計畫,後續貨品貿易及服務貿易兩協議無以為繼,ECFA只能算是一不完整的自由貿易協定(FTA)。未來即使兩岸關係改善,有機會可以重啟ECFA無論是貨貿或是服貿談判,但時空環境已大不同,台灣必須有所因應。
過去中國大陸接受台灣一方面維持對大陸歧視措施,一方面與大陸建構ECFA的模式。但未來中國大陸必然會要求台灣先處理「正常化」問題,即解除只針對大陸的經貿限制措施,主要包括對大陸二四五五項產品的進口禁令,陸資來台的多項限制,以及其他對大陸的差別待遇,而後才可能推動ECFA下的「自由化」。
除了將正常化做為自由化先決條件,另外以往兩岸談判時,由於兩岸經濟規模差距懸殊,通常會達成大陸對台灣開放較多的「讓利」結果。預期未來大陸不會再接受此不對稱自由化方式,而傾向追求對等式的開放。
以
服貿協議為例,雖然當時因有使台灣門戶洞開疑慮而引發軒然大波,但服貿協議卻是「大陸開的多,台灣讓的少」;而且台灣對大陸的開放程度,並未超過台灣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承諾,所以只能算是解除部分對大陸的歧視性措施。
未來若重啟服貿,對岸可能不會滿足於現有版本,而會要求更多對等自由化;所以台灣在要求對方開放市場前,也必須先做好因應開放的準備。
台灣享有ECFA較多的貿易紅利,在早收計畫下,中國大陸五三九項產品對台灣零關稅,雖只約占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六分之一,及台灣總出口百分之五;但迄今已累計節省關稅約九十四億美元,主要是中小企業受益,ECFA可說是對台灣效益最大的FTA。
早收計畫下也有二六八項大陸產品可以零關稅輸台,但台灣長期享受貿易順差。以去年為例,大陸早收出口八十七億美元,遠低於台灣早收出口二○四億美元。中國大陸迄今也僅節省約十億美元關稅。
未來除應繼續維持ECFA早收,並評估後續談判可行性外,更應恢復ECFA的協商功能。近來大陸對台灣農產品進口限制、兩岸重啟觀光、以及共同防止詐騙等議題,由於欠缺溝通機制而陷入僵局。若可在ECFA機制下順利處理,將是兩岸關係解凍的重大突破。
(本文刊於2023年06月29日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