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考李遠哲的問題之前,我個人倒是很好奇,什麼人可以在指考拿到這樣的分數。在我們的考試經驗裡,如果考的是選擇題,就算完全不懂內容,用瞎猜的,至少也可以矇對三五題。既然大學指考的題目有不少選擇題,那麼即使我家即將上小學的六歲兒子,用隨機亂猜的方式,要拿個五分十分應該也沒有問題。所以,李家同的「連高中都不該畢業」之說,恐怕是太客氣了。
當然,就全民教育的立場來看,讓大家都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未嘗不好。按照李遠哲的標準,我家六歲兒子應該也有資格上大學,問題是,他聽不聽得懂?有沒有能力學什麼?反過來說,大學教授們,滿腹經綸,卻得面對一群可能連基本閱讀能力都有問題的孩子們,該怎麼傳授知識?豈非英雄無用武之地,徒然浪費教育資源?
近幾年來,台灣的大學數量迅速膨脹,許多專科學校在短短幾年內升格為學院又很快地變成大學,這當然跟台灣莘莘學子過去以來一直嚮往進大學、以讀大學為榮有關。只是,當大學越來越容易進時,「大學」這個名稱的光環也必然隨之褪色。
於是,李遠哲呼籲大學要分成「研究」、「教學」與「技職」三級,來解決大學生程度下降的問題。聽到這三個名稱,我忽然想起我們過去的高等教育,不就大致可以看到「一般大學」、「師範學院」與「技職專校」三個大區塊嗎?如今一個個打破變成大學之後,才又要回頭給它們分級,真不知道除了都叫做「大學」之外,本質上和以前有什麼差別。早知如此,又何必浪費這些年讓這些學校變成大學,傷害本來就存在的優良制度,結果不但大家都對「大學生」評價降低,很多人耗了四年仍沒學到一技之長,變成「畢業即失業」!
(本文代表作者個人意見;經修改後曾登於96.8.10中國時報時論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