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位八十歲老翁因前往勞委會陳情希望放寬了外籍監護工申請門檻,最後卻演變成「死諫」。老翁的不幸,對勞委會來說是「伯仁之死」,因為勞為會為了執行陳總統每年減少一萬五千名外勞的政策,提高了外籍監護工申請門檻,使的當前依賴外勞照顧的老殘同胞大為緊張,生怕失去了照顧者或因為需改雇本勞而無法負擔昂貴的費用。老翁之死,是弱勢者的哀鳴,是需要照顧者的無助,這對於一向重視弱勢的陳菊主委真是情何以堪。
我國自開放引進外勞以來,外勞人數成長快速,如今外勞在華總人數已達三十二萬人。在各類外勞當中,從事製造業外勞人數一向是最大宗,超過外勞總人數的一半;然而近年來增加最快的卻是監護工,民國八十五年之前在台人數不足一萬人,目前人數則約十萬人,佔外勞總人數將近三分之一。勞委會為了執行陳總統四年內減少五萬個外勞得選舉諾言,時間短促壓力相當大,其中最棘手的莫過於分配每年所需減少的一萬五千名外勞。
很不幸地,過去一年來台灣經濟每下愈況,失業人數節節上升,於是外勞奪取本勞工作之聲浪越來越大,縮減外勞人數並為本勞開創就業機會,自然成為新政府上台後的重要政策。可是在另一方面,傳統產業面臨國際競爭岌岌可危,外勞又是競爭力甚至是生存的依憑;在此情況下,勞為會如何在減少外勞前提下,不影響到這些產業的生存,使產業部不因勞工成本提高而出走?
鑑於近年來外籍監護工增加迅速,且其數量之多寡似乎無涉於經濟景氣;尤其有不少民眾為貪圖外勞之廉價,利用人頭而申請獲准。鑑於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加上來自產業界的壓力,勞委會認為可訓練本國中高齡婦女從事幫傭與看護來填補缺口,並提高申請門檻來削減外籍監護工申請人數,是縮減外勞作亦落實的途徑。可是幾個月下來,不但本勞幫傭與看護之就業媒和情形並不理想;更糟的是,為了減少監護工申請,勞委會提高了門檻,卻開了另一個黑洞,因為一份低於二十分巴氏量表之醫師證明文件成了可以喊價的文件。
其實縮減外勞方向並沒有錯,外勞人數過多也是事實,可是操之過及所產生的衝擊是得不償失。就拿提高監護工申請門檻來說,巴氏量表二十分近乎植物人標準,反而比較不需要二十四小時照顧的監護工。患者能夠「動」但不完全自主,才需要有人二十四小時照顧,因此,巴氏量表二十分的標準顯然不切實際。此外,若沒有醫政與社政單位的配合,原本一位長期病患或殘障者只須花費一萬五千八百四十元一個月來照顧,如今若因為不符門檻,且又雇不起本勞,民眾該怎麼辦?答案大概只有兩個,要不就需有人退出勞動力市場回到家庭從事照顧工作,要不然就將照顧的責任丟給政府,而不論家庭或政府其所付出嘟代價要遠過於目前的支付。
很顯然,只由勞委會來承擔縮減外勞的責任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其所涉及的層面至少包括經濟、醫療衛生和社會福利。新政府缺乏落實政策所應有全方位考量與跨部會整合,許多的變更最後仍是會到原點。或許更應該檢討的是,為何會開出總統任內減少五萬名外勞的支票?是隨口說說還是有具體方案?又何以要明訂一年減少一萬五千人?難道不能等到有較周全的配套措施,再來逐步縮減外勞人數?再說,就算是有人質疑老人的陳情是受到仲介或壓力團體的推波助瀾,政府也絕不該因此而忽略當前近十萬名需長期照顧的老若殘障同胞之殷切需求。
經過幾個月的嘗試錯誤,目前勞委會與內政部、衛生數研商後,終於決定放寬外籍監護工申請標準,不僅巴氏量表將提升到四十分以上,且並非以此為唯一標準。相信此決議能夠紓解部分長期照顧者的擔憂,不過為了執行每年縮減一萬五千名的目標,經過此轉折勞委會第一年恐怕無法兌現,如果未來經濟狀況未好轉,四年內減少五萬名的競選支票也將會跳票。從這個例子可知,政府不僅需重新思考外勞政策,更應反省政策形構的邏輯。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90.02.18中央日報中央公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