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金融市場的存放款利率的利差又隨著彰銀率先降低存款利息所引起的風潮﹐而變得更大。我們的基本放款利率還維持在百分之七的高檔﹐存款利率是連百分之二都沒有。展望世界各國﹐香港、新加坡大概百分之五﹐美國、英國、法國都是百分之四左右﹐日本約百分之一。存款利率的一直降﹐甚至央行還默許﹐我們的官員﹐甚至暗示利率既然這麼低﹐存款資金可以找尋其他去路。分析師說﹐這是資金行情﹐下一波股票的漲勢﹐因此是可以有所期待的。
但是連日來的台股明顯的不配合。利率唱低調﹐台股不搭調。利率走低,資金更寬鬆,但台股資金面可能早就不虞匱乏,甚至場邊的資金已泛濫。因此拆款利率再降,於股市的助益無多,反而因為基本面的疑慮加深﹐股票就更漲不起來。
銀行業者說﹐利差的現象﹐並沒有想像中的大﹐因為銀行的放款大多議價﹐放款利率早降了。定期存款的利率﹐又不是一天兩天﹐現在的銀行成本是早已決定﹐平均存款利率遠大於現在要存的利率。但是對於繳房貸的一般大眾﹐恐怕還是以基本放款為準﹐一般大眾的存款利率﹐也還是跟著時間走﹐只降不升。整個社會﹐繳給銀行的﹐遠大於銀行吐出的。
央行之所以默許﹐當然背後的目的是打消呆帳﹐降低不良放款比率。但是利率低﹐儲蓄就少。本國利率低﹐資金就往國外流﹐錢出去了﹐可能就不回來﹐或是就回不來。台灣的資本市場失血﹐恐怕才是嚴重的問題。
利率走低﹐代表市場資金真的是寬鬆。央行標售國庫券﹐利率越喊越低﹐各金融機構﹐好像有很多資金的閒置﹐沒有人要貸﹐國庫券至少是穩定的投資﹐才會有如此結果。但是檢查市場貸放的情形﹐放款部份並沒有增加﹐要借錢也沒有那麼簡單﹐尤其是新金融法通過後﹐放款行員要負連帶責任﹐金融寒蟬效應已經呈現﹐想要借錢﹐沒那麼容易。
在台灣﹐大家對利率不敏感。或許這是長年以來利率反正就是官定的。金融自由化後﹐銀行間的利率又差不多﹐沒什麼好比的。世界各地﹐衍生性商品中﹐所佔比率最大的就是利率相關的金融商品﹐利率選擇權、利率期貨、利率交換、遠期利率合約,利率上下限、利率頸項合約﹐…, 等等﹐不一而足。台灣這一方面﹐利率的商品種類或規模就相當的有限。
台灣利率的問題最可憐的就是連一條殖利率曲線都沒有。長短天期的利率不同﹐本來就有很多的原因可以造成﹐很多的理論可以解釋:預期理論、流動性理論、偏好理論、市場區隔理論。有殖利率曲線﹐要推測各種利率、尋找期限結構、計算現值﹐要避險﹐要計算其他金融商品的成本、定價﹐才能有所依循。主管機關也意識到這一個問題的嚴重性﹐因此希望建立一條公認的殖利率曲線。但這個方向就錯了﹐應該是要先健全的中長期資金市場﹐否則官方版的殖利率曲線沒有人會相信。良好的中長期資金市場﹐債券商品夠多﹐參與者心目中的殖利率曲線於焉形成﹐自然相去不遠﹐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利率的問題﹐其實就是整個資本市場的問題。二十年前的王蔣大戰﹐其實有一大半的論戰也是圍繞著利率打轉。基本放款利率的存在與否﹖存放款利率的利差應該多大﹖該推動什麼樣的利率的衍生性金融商品﹖甚至殖利率曲線的共識﹐都是目前的利率大問題。更多的政策辯論是必要的。我們也期望台灣的資本市場明天會更好。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
(本評論刊登於91.6.14中央日報觀念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