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著台灣地區層出不窮的社會迷亂現象,報載預計會有標舉『道德』為名的刊物即將出版,並且採取免費贈閱的方式,藉此達到遷善改過的消極目的,誠然,此一舉措是它某種程度的社會正當性,特別是對照出當前檯面上政治人物的言行舉止,那麼,該種類似道德重整運動的背後,是有它之於教養、涵養與修養的深邃思索。
基本上,就語源來說,「道德」一詞包含了品格與習俗,這其中東方世界傾向於品格之說,像是周易繫辭上傳的『一陰一陽之謂道』以及禮記中的『德者,得也』;至於,西方道德(moral)之語源則是由拉丁語的習慣(mores)所導出的,乃偏向於習俗的解釋。準此,作為一切善行原則總稱的道德,這使得道德的內容本身兼具有符合規範(prescriptivityor normativeness)、可欲性(desirability)以及普遍有效性(universalizability)的特質。
不過,即便如此,對於道德內涵的認知還是莫綜一是,有的是直指道德的定義(像是涵蓋個人道德、社會道德以及由習俗所構成的文化);有的是以道德的特徵來突顯其意義(像是列舉出道德行為與不道德行為的特徵);但也有的是著重在道德的認知發展,藉此培養公民所需要的責任倫理。準此,推行道德教育(moral education)的要旨雖然是為了培養一個較為穩定的自我觀念,以及要求社會成員遵循某些立身處世的價值規範與集體意識,但是,一方面也指陳出道德教育不應也無法脫離出各國所獨特的文化政經發展脈絡(the politics of moral education),最明顯的便是任何一個國家都會在道德教育裡加入一些與他國不同的道德規範;另一方面則是思索究竟要透過什麼樣的機制設計(像是人文學科抑或社會科學;學校、家庭抑或宗教團體;老師、父母抑或雜誌傳媒)來推動所謂的道德教育。
準此,回應於當前台灣地區快速社會變遷發展所衍生出來的各項不道德行為,這使得諸如公民與公民資格的概念,再度成為了論述的焦點;連帶地,在這裡的論述真義乃是在於:能否透過建制化的公民教育藉此培育出具有一定公德(civic virtue)與公共精神的公民,而所謂道德刊物的預計發行以及所想要標舉的道德教育,也正是在這種突兀舉措與不當言行的脈絡情境底下被提出來加以正視,特別是縱使兼具有公民或道德的認知,亦進一步指涉著公民德行如何實踐以及公民社會如何落實的基本提問!!
就此而言,標舉各種內外體制或是正式課程與否等等的道德重整運動,也直指出來一般民眾對於政治人物各項不道德或偽道德言行舉止的基本反思,比如說:不當、失格與無禮的言論行為,所要反思的也是對於自己父母過去教養上的某種失職,以致於到頭來被蒙羞的反而是生養自己的父母;連帶地,輕佻、傲慢與浮躁的應對態度,所突顯的是在增長見識的同時,缺乏了相與對應的文明涵養,而這也使得醜態百出的各種突兀行徑,指出來這些的政治人物欠缺了引領風騷的修養典範。準此,道德重整的訴求無疑地也是彰顯了之於教養、涵養與修養上的怯弱、不足和匱乏等等的道德危機!!
總之,寄望道德雜誌的發行以達到當下棒喝的警世效果,也莫忘對於不當言行舉止的反思警惕,而所謂的公民、公民覺醒到市民社會的公民參與,更是需要對於這些不當的舉措申以必要的公民制裁!?
〈本文謹代表作者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