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聯前立委賴幸媛日前被馬英九準總統延攬入閣,擔任陸委會主委,頓時引發社會輿論的關注,甚至造成國民黨立法委員及民間深藍團體的不滿與撻伐。事後,不但馬英九趕緊出面緩頰,為賴幸媛的適任與能力對外作公開說明,賴準主委更在與未來的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會面後,即刻舉辦記者會對外闡述她對大陸政策的關懷與理念,以釋社會大眾的疑慮。一般說來,不論是贊成或反對賴者,對她的個性與印象皆有頗為一致的看法,那即是執著與專業,惟賴主委在記者會強調的卻是她「中間偏左」的政策思維與立場,我們認為這個面向才是賴主委的真性與特色,可惜大部分的媒體都被這個事件的政治性意涵所吸引,反而忽略了賴主委的這種理念與性格在新內閣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與功能。
賴主委提出她對未來兩岸交流與互動時的三項「基本關懷」,其一為發展兩岸關係的同時,也須增加民眾的就業與創業機會;其二為未來兩岸發展過程中,獲利的一方能對台灣的社會安全體系多些貢獻,讓台灣的財富分配更合理公平;其三則為本著照顧弱勢族群與弱勢產業的路線,同等關心在大陸生活的台灣人民與在台灣居住的大陸人民。雖然賴主委特別強調她知道從理念到政策落實仍有一大段距離,但她會朝此方向努力以赴。我們認同與支持賴主委在兩岸政策中加添了人道精神與公平正義的元素,以這種高度與格局看待兩岸關係,兩岸的決策者除了要有絕頂的睿智之外,還要有寬大的心胸。馬英九出來為賴的出任主委作解釋時,僅強調他希望當個「全民總統」,考量兩岸政策的敏感性,他需要兼顧未投票支持他的544萬選民的想法。此外,許多社會輿論更將其解讀為新政府欲對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踩煞車。我們則認為,與其將賴的入閣過度政治化,還不如將其視為是新政府兩岸政策「左右」平衡共治的一項大膽的嘗試。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政策理念的確是新內閣目前亟需的一項提醒。
從馬蕭的競選政見可知,拚經濟是其對台灣選民的最大承諾,「六三三」為其目標,愛台十二項建設係其實現的工具,而開放兩岸關係則是其最快速的催化劑。新政府雖尚未就任,但卻已是個個上緊發條,準備在最短時間內,展現最佳的治國能力與政績。雖然我們也看到馬蕭提出永續與均富的主張,但在一切為經濟的大帽子下,短期內,新政府在作政策抉擇時,一定寧可先犧牲環境與公平價值而力求把台灣的經濟搞好。為達此目的,所有政見需要落實為政策,所有政策須要轉化為計劃,所有計劃則須要編製為預算進而付諸實施。這一連串的過程,在在須要的就是錢,而此乃是財政部的職責。以我國現行的財政狀況,此對任何部長都是一項無比的挑戰。準財政部長李述德為馬英九的親近幕僚,長期以來即扮演「帳房」的角色,表現稱職,甚得馬的信賴與賞識。惟即因如此,在「經濟正確」的大氛圍下,若李不敢犯顏直諫,我們便很難期待在預算資源拮据之際,財政部能為國家財政的健全把關。一味地以財政「配合」建設需求,恐將造成我國財政失衡更加惡化。
此外,所得分配不均、惡化已對社會的公平正義造成莫大的傷害,稅制的不公係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新政府為從事相關稅制改革,正構思成立賦改會,進行整體規劃。此一賦改會的責任重大,應比照歷次做法,將層級拉高至行政院,並賦予獨立運作之權。然為避免其未來亦只知配合演出,主任委員的人選便變得格外重要。
台灣的兩大政黨皆屬於「中間偏右」,如果馬英九敢大膽啟用「左派」的賴幸媛為陸委會主委,為國家財政與稅制的長遠發展計,我們更需要另一位「賴幸媛」的出現。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
〈本文刊載於2008年5月11日工商時報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