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內閣成立,掌管國家財政收支大計的兩位首長-財政部長李述德與主計長石素梅,皆獲得留任。外界有些看法認為,此乃係李、石二人為馬總統市府團隊成員,深受馬總統信任之故。站在國家的立場,我們毋寧相信其二人的留任,乃因馬總統考核渠等過去這1年3個月的施政能力與表現,既符合專業要求又獲得民眾支持後所做的決定。近十餘年來,國家財政基礎薄弱,每年都是在捉襟見肘下,舉債度日。李部長能續被吳敦義院長重用,固然值得欣慰,但眼前這條佈滿荊棘的財政重整之路,對李部長而言,仍然是一項嚴酷的考驗與挑戰。
行政院甫完成改組,劉內閣時代送給立法院審查的99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該年度赤字為1,891億元,連同債務還本660億元,政府的財政缺口將高達2,552億元。若再加計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特別預算,99年舉債額度更高達4,000億元左右,這還未納入八八水災災後重建特別預算的金額。由此可見,即將到來的這一年,中央政府所面臨的財政困頓狀況是多麼嚴峻。
尤有甚者,財政部甫公布累計今年1月到8月稅收為9,956億元,與去年同比減少2,149億元,年減17.8%,創下史上跌幅紀錄。即使以預算數的達成率來看,雖然前數月累計分配預算數尚可達成90%以上,但1-8月的合計數達成率只有83%,短徵17%,相當於2,053億元。一般推估至年底決算時,中央政府實際收支短差可能高達3,000億元。
所幸經過社會輿論不斷督促與批評,再加上國際信評機構調降我國信用評等的警告,總算讓先前的劉內閣在下台之前提出了一套「中長期財政健全方案」。日前內閣突然改組,致使這個方案尚來不及對外公布說明。不過,還好李部長獲得留任,除非吳院長有不同的想法,要不然李部長應該會繼續推動這項方案才對,這或許也是李部長被留下來所要完成的重要任務。
李部長提出的中長期財政健全方案,預計從今年至105年實施,時間長達8年,將透過加強財務、稅務與財產三大核心管理,推動十大策略,以完成創造7,000億至1兆元效益的目標。我們肯定李部長的努力與用心,但就改革規劃的高度與格局而言,其內容似乎尚有一些仍待加強與改善的地方。
其一,我國財政失衡的真正癥結所在,需要進一步釐清。政府收支短絀造成的赤字,可以分為結構性與循環性兩種。前者表示財政赤字的形成乃由於政府收支制度的改變所導致,而後者則表示財政赤字的產生乃係整體經濟的循環變動所造成。
我國財政失衡問題存在已久,惟迄今政府仍未能明確告訴國人到底我國赤字發生的真正原因為何。每次談到赤字問題時,政府都習慣性地將所有因素歸諸於經濟景氣不佳,讓民眾誤以為只要景氣復甦,財政赤字問題便即得以解決,此乃係一種不負責任的說法。
其二,提升財政管理效能,需要建立預警機制。我國雖然在公債法裡對舉債額度與未償債務餘額都有上限規定,但在年年赤字的狀況下,財務壓力日漸增強,破表的危機亦益愈增大。但財政問題的解決最需要的就是時間,政府應該為我國的財政狀況建立一套類似景氣燈號的警示機制,以便隨時提醒民眾國家財政的真實處境,並提高政府因應問題的警覺性。
其三,整體健全財政體質,需要區分施政項目輕重。前述中長期財政健全方案係分從財務、稅務與財產三方面著手,希望透過管理效率的強化,以達到開源節流的效果。這種規劃內容十足反映出李部長所宣示的理念,亦即「省錢、找錢和賺錢」。然而,「財政」的意義畢竟與「財務」的概念不盡相同,政府在思考各種開源節流方法的同時,更應該關心的是錢的正當用途為何,以及出錢的人之負擔分配問題。換言之,財政改革方案的提出應該是建立在政府功能的完整檢討之上,而在強化財政健全時,政府更不應該遺忘或忽略了租稅改革應有的公平性。可惜在李部長所提的健全方案中,我們卻全然看不到這些。
值此國家財政問題重重之際,新內閣的確責無旁貸,亟須將財政體質的強化與改善,當成是最優先的施政項目。而財政既為庶政之母,影響國家發展既深且遠,故對任何財政改革方案的提出,我們都要用最嚴格的標準來檢視。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
〈本文刊載於2009年9月12日工商時報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