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電視圈有些跡象已經暴露出
台灣電視產業在懸崖邊求生的危機。筆者認為,其中有三個事件特別值得提出討論。首先,台灣的新聞台罔顧版權問題,在新聞時段長時間直播大陸歌唱節目「我是歌手」;其次,晚間黃金時段的談話型節目,一窩瘋地從政論節目轉型成「評論型節目」,且有愈發擴大的趨勢;另外,第24屆流行音樂金曲獎所引來的負面批評,讓主持人陶晶瑩心生退意,也讓台灣規劃大型典禮的能力再度受到質疑。接下來,筆者想對這些事件進行逐一討論。
(一) 新聞台求收視,觀眾求「內容」,NCC處置怠惰
今年四月,台灣部分新聞台在未經正式授權的情形下,逕自長時間播送大陸歌唱節目「我是歌手」的總決賽,幾乎是前所未聞的事件,某些新聞台甚至以接近「全程直播」的方式播放,不但侵害該節目的著作權,亦違背新聞專業。無論是大型賽制或境外節目的電視轉播,境外頻道的內容播送在政府單位或商業機制之間都有一定的送審程序與播送規則,也因此,「轉播」與「直播」的版權購買要件,在節目播出時數與權利金方面是完全不同的。這次,台灣電視台企圖以「外電新聞」包裝「綜藝節目」,對新聞專業的形象已造成傷害,而此次的行為幾乎可被直接認定為「蓄意侵權」,實為不當。
對此事件,NCC於四月中初步認定有違反《衛星廣播電視法》中「不得擅改營運計畫」相關條款之虞,要求業者接受行政調查。如果確定違法,將處十萬元以上、二百萬元以下罰鍰,並通知限期改正,未來換照也列入參考。話雖如此,但負責本案的主管單位為NCC「營運管理處」及「內容事務處」,案件於四月中旬發生,NCC於六月中旬公布調查結果後,明明已確定各台的播出比例,但至今仍未判定裁罰結果,案件還留於NCC內部審議,如此簡單的案件,行政效率卻如此曠日廢時,未免過份怠惰,如何能對內容業者有所鞭策,NCC理應自我檢討。
回過頭來看事件本身,其實,歌唱選秀節目在台灣電視界一直佔有要角,從過去的「五燈獎」,到前期的「超級星光大道」,以及近期的「超級歌喉讚」等,都是不同型態的歌唱選秀節目。台灣做出自己風格的歌唱選秀節目,大陸也不甘示弱的重金購買國外選秀節目版權,大手筆斥資軟硬體建設,成功打造高收視與高話題,也得到廣告商的青睞。相較於近期台灣選秀節目的後繼無力,此次事件除了看出新聞台的不慎,也反映出觀眾對高品質節目的期待,主管單位與影視業者都應引以為鑑。
(二) 談話性節目轉型卻綜藝化,新聞變成表演
新聞性談話性節目(或稱「政論節目」)風行多年後,近來已略為退燒,再加上今年三月,堪稱政論節目始祖的主持人李濤請辭《2100全民開講》,及同新聞台的《新聞夜總會》也同時停播之後,以政治議題為主的新聞性談話節目時代已經暫時告一段落。取而代之的節目型態是由東森新聞台於2007年為開播的《關鍵時刻》,談論議題內容不限於政治話題,多以貼近時事或特殊議題為主,被稱為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評論型節目。由於收視率屢創新高,其他電視台也紛紛仿效,緊接而後的是中天新聞台《新聞龍捲風》,在2012年6月開播。而近月以來,其他全天候新聞台也將晚間黃金時段的舊有新聞性談話節目,逐漸轉為此類節目,僅有少數維持原貌。根據AC尼爾森的收視率調查資料顯示,過去政論節目的平均收視率約為0.3%~0.4%,但新型態的談話性節目則平均有1%的收視率,甚至更高。由此可之,這類節目的確成功得到觀眾青睞,節目型態新穎、內容多元化,儼然成為台灣談話性節目的新王者。但是,筆者最近發現,連娛樂性與財經類談話節目都有轉為此種類型的趨勢,臺灣媒體慣有的「一窩瘋」本質又再度顯現。
評論型談話性節目的重要元素有四大要件:主持人風格明顯、節目來賓(或稱「名嘴」)發言語氣激昂且肢體動作明顯、以大電視螢幕取代說明字板、討論議題多元化。但是,這些本質卻讓原本應屬於新聞性質的節目內容走向綜藝化的趨勢,此外,由於節目並非現場直播,而是節目製作單位先行將節目腳本與流程設計好,再由現場來賓臨場發揮,因此,「表現方式」就成為焦點。原本應被重視的節目內容,被主持人過於明顯的風格,以及名嘴誇張的表述跟動作給掩蓋,單純的新聞性談話節目已經變成表演,失去傳達新聞本質的真諦。
(三)台灣舉辦大型典禮總有「先天不良、後天不足」的缺憾
今年七月舉辦的第24屆流行音樂金曲獎遭受許多負面批評,讓主持人陶晶瑩心灰意冷,直接在典禮現場致歉。身為台灣一線主持人的陶子姊,是主持台灣「金曲獎」、「金鐘獎」、「金馬獎」等三大頒獎典禮經驗最豐富主持人之一,已經主持過12次金曲獎、1次金鐘獎、3次金馬獎,但這次卻因臨時被委以金曲獎開場表演的重任,表現卻似乎未符大眾期待而飽受責難,讓她萌生退意。
由於台灣的「三金」典禮是官辦性質,具有高度公正性,特別是金馬獎與金曲獎都受到
兩岸三地的高度認可,因此,典禮的流程設計與內容安排非常重要,高水準的硬體設備更是不可缺少的要件。但若就這些標準來檢視台灣三金典禮的完成度,在政府預算不足以支撐典禮整體花費的情況下(即「先天不良」),承接典禮製作的電視台必須想辦法自籌經費,因此常有硬體設備簡陋(如:佈景陽春、音響燈光效果欠佳)、內容設計缺乏新意(節目內容重複性高、缺乏大牌藝人出席)等後天不良的缺憾。在這樣的前提下,願意擔綱主持重任的藝人,心裡雖然早有先見之明,但再多努力仍難滿足所有要求,只好一肩扛下社會的意見指教。
其實,換個角度想,三金典禮就像是一場免費的大型演唱會。近年來,兩岸三地的歌手在台灣舉辦大型演唱會的頻率非常高,韓國藝人更是喜歡來台舉辦演唱會,動輒都有上億營收,由此不難看出台灣人願意花錢觀賞高水準演出的意願甚高。雖然大多數民眾是透過電視轉播收看三金典禮,而典禮現場也只需索票就可入場觀賞,但在民眾已有既定的觀賞標準之後,對三金典禮的要求也就變得更高。因此,政府若不願提撥更高預算舉辦三金典禮,承接製作的電視公司也未能吸取國外經驗,並跳脫舊式思維的話,台灣將持續缺乏舉辦大型典禮的規劃能力,往後的三金典禮實在很難讓人有所期待。
總的來說,筆者認為這些事件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台灣觀眾對電視節目內容品質的要求變高了。不論是新聞台直播未經授權的大陸節目,還是談話性節目轉型蔚為風潮,抑或三金典禮的品質未符理想,這些似乎都意味著台灣觀眾對節目內容的態度已經不同於以往,不是「有就好」,而是要「好看」、「值得看」。更進一步的說,收視率的定義已經能慢慢跳脫以往「煽色腥」的刻板印象,而是閱聽者對優質節目內容的渴望。舉例來說,據媒體報導,已有電視台買下大陸選秀節目的版權,近期內將在台灣播出,一方面是滿足台灣觀眾的期待,但另一方面也成為一種危機,令人憂心台灣是否會連娛樂綜藝節目都開始只買版權,走向台灣戲劇節目的後塵。
台灣觀眾對電視節目內容的漠視與忍耐終於略有覺醒,若內容產製者能藉此契機一躍而起,提供台灣觀眾優質的收視內容,或許能增加觀眾對本土自製節目的喜愛與支持,讓日漸西進的影視內容工作者回到台灣,創造出嶄新的電視節目內容環境,重振台灣電視節目的聲望。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