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邀集小兒科醫師、國小老師、家長與專家學者訂出國小階段學童應具備的健康守則,並於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中宣布,將在八月卅日國小新學期開學日起推動,鼓勵各國小以晨間檢查、融入教學的方式,教導小學生落實守則內容。然而此項政策推動卻得到許多反彈的聲浪,認為該項守則落實不易。本文即在探討如何落實兒童健康守則。
觀看目前擬定的守則內容包含十要與十不要,分別是「十要」:(1)每天睡足八小時,(2)每天運動三十分鐘,(3)餐後睡前要潔牙,(4)用眼三十分鐘,休息十分鐘,(5)天天五蔬果,(6)愛整潔,勤洗手,(7)帶水壺,多喝水,(8)咳嗽掩口鼻,發燒不上學,(9)隨手關燈、關水,(10)問早,問好,說謝謝;「十不要」:(1)不吸菸,(2)不喝酒,(3)不嚼檳榔,(4)不嗑毒品,(5)不亂吃藥,(6)不偏食,(7)不浪費資源,(8)不喝含糖飲料,(9)不做危險動作,(10)不加入幫派。內容除了涵蓋健康範疇外,還包含生活禮貌與品格教育。
而教育部期望學校透過晨間檢查的方式,並將守則內容融入課程教學或活動中,讓國小學童養成良好的健康觀念與習慣。但是目前的爭議在於是否要透過強制性的晨間檢查方式來進行,由於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後,晨間檢查已經非例行公事,亦因為朝向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早上的導師時間已有許多既定的活動在進行。因此反對者認為如果要增加晨間檢查工作,恐怕無法徹底落實健康守則的二十項查核工作,而徒具形式。
台灣目前兒童的健康狀態尚有進步的空間,因此我們肯定教育部推動兒童健康守則的作為,讓孩子從小建立正確的健康觀念與生活習慣。由於健康行為的建立,必須找出影響行為的「阻礙因子」和「有利因子」,並規劃有效的健康介入與衛生教育計畫,運用潛移默化的方式,造成行為改變。因此針對教育部要推行兒童健康守則,有以下建議:
一、養成學童良好的健康習慣,是家庭與學校共同的責任
學校必須讓家長瞭解守則內容及瞭解自我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後,再陪伴孩子由生活中落實,成為生活常規。因此學校可透過印製宣導單張,或在聯絡簿封面印製兒童健康守則,讓家長瞭解守則內容,進而在家中營造健康作息環境,養成孩子的健康作息。
二、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與管道,讓學童瞭解健康守則的重要性
將健康守則的「十要」與「十不要」,透過適合的教學管道進行推動。例如將守則內容編寫成歌曲或打油詩,讓學童琅琅上口;將合適的項目(帶水壺,多喝水、咳嗽掩口鼻,發燒不上學等等)由導師列為每日的晨間檢查目;運用卡通短片、四格漫畫等影音教材,讓學童認識與瞭解健康守則的重要性,並產生學習仿效的動機;透過機構參訪與課外教學活動來加深學童對自我健康的認知與重視。
三、從生活教育著手,適時提醒以矯正孩子的行為
由於兒童健康守則涵蓋健康與品格的範疇,可透過建立學童每日例行性的行為模式來融入生活,而家長與老師更必須以身作則,成為兒童學習的範本,並有帶領作用。此外,學校與家庭必須不厭其煩的提醒兒童正確的健康觀念,或是進行機會教育,以導正兒童的偏差行為。
教育部欲推動的兒童健康守則,絕對值得推行,藉此推廣與加深學童的健康觀念。由於觀念習慣無法一蹴可及,所以有賴家庭與學校共同合作,將衛生與品格教育落實在生活中,並以鼓勵代替懲罰的方式來推動。孩子們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因此社會、學校與家庭都有責任營造讓孩童健康成長的環境,並陪伴其長大。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