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設能創造多大的經濟效益與動能見仁見智,但從這次外界所矚目的「前瞻基礎建設」推動過程來看,預計未來8年要投入8,824億元預算,其中軌道建設4,241億元佔總預算48.06%為最大宗,進行花東鐵路升速、台鐵高架或地下化與捷運路網。
翻閱行政院「前瞻基礎建設」整本計畫報告366頁,計畫項目、內容相當豐富,願景也很美好,但計畫沒有嚴謹評估地方各項建設的需要性,牽涉到總體效益評估更僅有2頁,內容也只提到8年可以提高GDP規模9,759億元,直接帶動公民營企業投資1.7兆,創造4至5萬個工作機會,但如何帶動、計算方式與基礎卻是一片空白,政治考量完全凌駕專業評估之上,這樣的評估實有盲目樂觀與不負責任之嫌,難怪引發社會一面倒的質疑聲浪。
另從地方資源分配來看,38項軌道建設幾乎都集中在
民進黨執政縣市,且許多縣市的軌道建設多屬之前主管部會都已評估不太可行的計畫,過去地方多次要求,但始終未能如願,這次成為中央送給地方的大禮。高雄市在陳菊市長的加持下,獲得1,023億元最高,桃園市與台南市獲得787億與611億居二、三名,為捷運、鐵道延伸的大贏家。相對之下,雙北203億元補助,全部是已核定計畫的追加預算,與苗栗、新竹等縣並列前瞻軌道計畫的「0元俱樂部」成員。
在這樣的資源分配下,高雄、台南與桃園市民是否為最大贏家呢?恐也未必。多數縣市都是以中央補助預算不拿白不拿,抱著搶錢的心態,前瞻建設中許多計畫項目都很模糊,沒有總體評估或可行性評估,未真正考慮民眾需求面。況且地方爭取到建設也僅是第一步而已,地方仍需負擔一定比例的配合款。在地方財政普遍不佳的現況下,部分縣市更是已達舉債上限,部分縣市根本無力負擔配合款,即使能勉強籌措,但若建設項目不符合地方民眾真實需求,那也僅會加速地方財政惡化吧了。
在政治算計下,「前瞻計畫」罔顧效益與自償性,「前瞻」將受到相當的侷限性,生的出來也未必養的起。高雄捷運就是血淋淋的案例,營運以來,虧損嚴重,瀕臨破產邊緣,以致於2012年9月函請高雄市政府修改BOT合約,並實施削減營運成本與車站活化等措施,開源與降低折舊與固定成本,才讓高雄捷運得以營運下去。在缺乏永續經營的概念下,未來各縣市極力爭取興建完成的「前瞻軌道建設」,若地方政府財政與民眾需求不足以支撐或維持營運,那「前瞻建設」恐淪為一座又一座的蚊子建設或蚊子館,將成為各縣市政府的燙手山竽與心中沉重的痛。
更何況,在這次前瞻基礎計畫中,「錢從哪裡來?」依據財政部國庫署資料顯示,截至105年底,各級政府一年以上公共債務未償餘額6兆733億元,占前3年度GDP平均數比率為37.88%,符合公共債務法50%債限規定;而中央政府一年以上公共債務未償餘額5 兆3,258億元,債務比率33.22%,低於法定債限40.6%。中央與地方財政雖尚稱健全,但並不寬裕。
惟政院近日又以「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為名,以口號綁項目,幾乎把公債法下中央政府的舉債額度用罄,且為規避「公共債務法」每年舉債額度限制及控管機制規定,以特別預算為名,編列8年近9,000億元,影響政府財政健全甚鉅。況且特別預算在性質上為預算調整機制的最後手段,為國家臨時遇有特別重大事故,或因應推動屬一次性之重大政事,始能採行之措施,非常態性編列。舉債空間用罄,一旦國家遭遇天災、地震等緊急危難或其他重大突發事件,政府還能否因應?
過去政府為順利推動重大公共建設,減輕財務負擔,訂定「自償性公共建設預算制度實施方案」,要求公共建設須有一定的自償能力,林全院長過去任主計長時,也一直堅持財政紀律並以此自豪,如今政院整本「前瞻計畫書」看不到「自償」兩字,也不強調成本效益評估,這能讓國人信服嗎?我們不否認軌道建設、城鄉建設等確實有助於地方發展,也有益於民眾生活品質與便利性,但政府仍應多考慮成本效益與自償性問題,將有限資源花在刀口上,而不是大開支票,卻讓這些建設可能成為未來的蚊子館或荒廢的建設。
我們要求各建設的主管機關應做好周詳規劃與成本效益分析,並以透明程序決定,而不是提出一些「華而不實」、「缺乏前瞻」的大錢坑計畫,或者「以舊項目換標籤」來湊數或綁樁,財務規劃或財源空洞卻不可行或不具體。我們更要提醒執政者,生的出來的建設固然重要,但養得起的建設才能真正的造福人群,也才能讓「前瞻計畫」得以前瞻,奠定
台灣再次蓬勃發展的基礎。
(本文發表於2017年5月5日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