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一:農業總產值不增反減。95年的農林漁牧總產值為3,770億元,較94年的3,827億元減少了57億元。不過,因產值包括中間投入,故不能直接作為計算國民所得的依據,但一般而言,農業產值愈多,農業所得也會愈高,94年的農業所得由168,694元提高至95年的195,137元,顯然違反產值與所得為同向變動的基本關係。
質疑二:農產貿易逆差擴大。淨出口值為構成GDP及國民所得的項目之一,淨出口值愈大,則國民所得愈高。但我國在95年的農產品出口值為33億美元,進口值為93億美元,農產貿易逆差達60億美元,也較94年的58億美元進一步惡化。
質疑三:農業GDP出現下降。民國95年的農業GDP為1,817億元,亦較94年的1,898億元,減少了81億元。由於GDP是換算為國民所得的基礎,為何在農業GDP減少下,反而出現農業所得提高的結果?
質疑四:農戶數只微減1.43%。「農家平均每戶所得總額」應是農家所得除以農戶數的結果,除非在95年的農戶數有大量減少,才有可能平均每戶所得提高。根據農委會資料,95年農家戶口為75萬6366戶,比94年的76萬7350戶減少1.43%,但是95年每戶農家所得卻增加達7.85%。
質疑五:農業所得成長率高得離譜。農家所得包括農業所得與非農業所得,依主計處資料顯示:95年農家平均每戶所得總額中的農業所得為20萬元,比94年的17萬元增加15.68%。農業所得與農業成長有關,95年農業產值下降、貿易逆差擴大,農業所得居然有兩位數的成長,真是匪夷所思!
質疑六:農家所得占非農家比率急升5個百分點。農家所得占非農家比率在88年為79.77%,其後一路下降,到94年跌為75.43%,六年跌了4.34%,95年突然提高為80.43%,打破7年來的紀錄,這表示95年農家相對於非農家所得比,一年之間改善了5個百分點,真是不可思議。由於農家所得包括農業所得與非農業所得,其中農業所得的成長值得懷疑已如上述,非農業所得的成長要高於非農家之所得成長率,甚至比經濟成長率還高,也是疑點多多,下面我們將深入分析。
可能一:老農津貼增加1千元。稅賦減免會影響所得,但農業生產及農產品運銷均不需繳稅,稅賦與農民所得已經無關;另外「來自政府對個人之移轉所得」,有可能是影響所得的因素之一。政府從95年1月起將老農津貼提高為5千元,較94年增加1千元,一位年滿65歲以上的農民一年即多領1萬2,000元,兩位就2萬4,000元。不過,並不是每戶農家都有兩位65歲以上的老農民,故此方面的影響必須再打點折扣。
可能二:處分農地所得。95年全台各地房地產飆漲,平均漲幅在2成以上,農地買賣也因而較以往熱絡,雖然農地漲幅可能低於平均值,但因處分部分農地資產,對於農家所得也應有所助益。
可能三:其他所得直接給付。政府對農民的所得移轉,除老農津貼以外,包括休耕給付、天然災害救助等,不過,若休耕給付或天然災害救助增加,事實上也代表著產值減少,不利所得提高,故應非此因素影響所致。
可能四:經濟景氣繁榮。根據主計處的資料,在所增加的農家所得中,有61%係因非農業所得增加所致。非農業所得從94年的70萬元增加至95年的74萬元,年增率為5.71%。非農業所得受整體經濟成長的影響,95年經濟成長率為4.68%,但在M型經濟結構下,農家的非農業所得屬於低成長部分,不可能比整體經濟成長率高,因此5.71%的高年增率,也讓人一頭霧水。
可能五:農家平均每戶人數增加。農戶為由農家人口所組成,依家庭收支調查報告顯示:95年的平均每戶人數為4.27人,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比94年的4.43人還少0.16人。家庭人口少了,每戶所得卻增加了,也說不通。除非平均每戶就業人數大幅增加,但這意味著農家的勞動人口結構在一年中發生劇變,這可能性也不大,因為農家的勞動人口結構應該是相對穩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