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自2000年交出執政權之後,也逐漸反省到重建文化論述的重要性。2003年,鑑於民進黨去中國化所帶來的文化危機,不少文化界人士呼籲國民黨應建立更有格局的文化論述。有學者指出,去中國化主要導因於兩岸關係的惡化,所以,只要奪回政權,改善兩岸關係,此問題即可迎刃而解。龍應台曾於2003年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撰寫〈另一種專業,城市文化—五十年來家國,我看台灣的『文化精神分裂症』〉,引起廣大迴響。該文對去中國化有深刻而強烈的批判,認為政治不應與文化混為一談,並且強調台灣是中國文化的暗夜燈塔。也有學者指出,從本土出發的文化論述,本為天經地義,但我們必須認清,漢文化是台灣文化的根,而台灣結合了原住民、殖民、移民等各種異文化,這種豐富多元性,正是台灣文化的優勢。
此後,「開大門、走大路」、「深耕本土,開創未來」等理念,逐漸成為國民黨的論述主軸,而馬總統自參選至執政以來,一再強調的多元、尊重、包容,可以說是消除「中原vs.本土」病態對立的良方,而新政府上台後,火速與對岸重新建立良好的互動,也是避免去中國化的最佳藥劑。
從近十幾年來,國、民兩黨文化論述的競爭,我們觀察到幾點原則與現象:
一、 文化應與政治脫鉤。任何想以政治力介入文化的政黨,終將被選民唾棄。
二、 尊重本土,包容多元,是執行台灣文化政策的基本原則。一旦文化失調,必會給台灣文化帶來危機,亦將不利於執政。
三、 執政黨之文化論述,因政權之優勢,往往成為主流。民進黨執政時,「中國」二字變成了全民的禁忌,然自今年國民黨贏得大選之後,民間又逐漸習慣自稱「中國人」。
兩黨關心本土論述,主要目的與爭奪政權有關,一旦拿到政權,論述的問題也就不存在了。這也就是為何民進黨失去政權後,才會開始檢討論述。無論如何,刻意以政治操弄文化固然不宜,但政治氣氛、施政優劣、兩岸關係,仍難免影響到台灣論述的方向。為避免去中國化死灰復燃,國民黨除應持續加強兩岸友好關係,在施政上,也應堅持吳伯雄主席的「以台灣人民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基調。
過去八年來,民進黨以轉型正義之名,進行政治的清算鬥爭以及大張旗鼓的去中國化,實已令民眾深惡痛絕。因此,本土文化的深耕與政治上的獨立意識一定要分開處理,不可再挑起族群的敏感神經。國民黨宜展現大黨的格局與恢宏的氣度,以愛與包容的精神,務實地推動台灣文化的發展,如此必能廣獲民心,取得台灣論述的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