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紀念《告
台灣同胞書》發表卅週年座談會,總書記胡錦濤向台灣發表談話,強調一個中國、和平統一,並提出六點主張,包括「恪守一個中國,增進政治互信」、「推進經濟合作,促進共同發展」、「發揚中華文化,加強精神紐帶」、「加強人員往來,擴大各界交流」、「維護國家主權,協商涉外事務」及「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被簡稱為「胡六點」。這是繼1995年「江八點」,以及2005年《反分裂國家法》公布以來,中共中央再次正式對台發表的聲明。
胡六點公布之後,台灣媒體、學者、民代們紛紛發表評論回應,其論點多半是從政治、謀略的觀點出發,這當中較為獨特的,是
民進黨前立委林濁水於一月五日時論廣場發表的〈文化的戰爭與和平〉,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待胡六點。他認為,胡六點的主張,大體上都沒有超出反分裂國家法的範圍,唯一的新思維,是「台灣文化可以豐富中華文化」,因為這是中共首次公開承認台灣文化的特殊性。林濁水指出,此新思維顯示,中共已鎖定民進黨為統戰對象,因為綠營一向以發揚本土文化為職志,同時,它也會使
國民黨感到尷尬,因為國民黨把文化戰略定調為「本土化就是去中國化」,應予撥亂反正。
林濁水的觀察相當有趣,因為共產黨似乎比國民黨先跨出一步,更「台灣本土」了。假設國民黨真如他所言,一直反對本土文化,那麼在胡六點的文化新主張下,確實顯得落後而難堪。但這並非事實。國民黨反對去中國化,卻沒有反對本土化,而且至少從蔣經國統治以來,就鼓勵本土文化,文資法的立法以及各地文化中心的設立即為明證,因此,所謂1970的鄉土文學論戰僅止於文藝圈,直到1990年代才衝擊到國家政策,這樣的說法,是不符事實的。而林所言的「本土化就是去中國化」,也不知從何而來。國民黨與民進黨文化觀的差異,不在於是否肯定本土,而是前者主張中華文化是台灣文化的根,後者則有意斬斷兩者之間的聯繫。
民進黨多年以來,一直以本土文化的代表自居,尤其是九○年代,他們大力推動鄉土教材、母語教學,獲得不少本土藝文人士支持。我們不否認民進黨對本土文化的貢獻,但本土並不是他們的專利。民進黨八年執政期間,進行文化的去中國化,已引起本土藝文人士的反彈。在綠色恐怖的氣氛下,「中國」二字竟成了禁忌,這在過去是難以想像的。
林濁水在文中一再強調台灣文化的特殊性,卻沒有點出台灣文化有何特殊。試想,如果無法說清楚台灣文化的內涵,要如何因應胡六點的文化策略呢?台灣文化,是以中華文化為基礎,吸收外來文化,包括西班牙、荷蘭、日本、
美國,並融合原住民文化,而發展成的多元文化體。今日的台灣文化與中國大陸文化的差異何在?我們可以從近年一些親自來過台灣的大陸學者的文章中看出端倪。他們對台灣人的禮貌、教養,讚不絕口,認為是全世界最理想、最文明的華人社會。儘管我們對自己的公民素養仍有許多不滿,但只要到大陸走一走,與當地人接觸,就可以感受到
兩岸思想與生活細節的落差。
大陸民眾素養之所以普遍落後於台灣,主要關鍵在於文化大革命。文革期間,他們不但斬除了優良的傳統文化,毀壞了倫理道德,也和世界切斷聯繫。與此同時,台灣卻立足在中華文化基礎上,發展現代文明,普及教育,創造經濟奇蹟。即使近十幾年來,政治動盪不安,過去努力累積的成果仍普遍存在,並未輕易瓦解。當它透過一般民眾展現在公共場合時,就足以使對岸人士驚豔:習慣性地說請、謝謝、對不起,排隊上下車,吃合菜時使用公筷母匙,對陌生旅客展現親切態度,人多處仍保持安靜,懂得替他人著想,非常溫良恭儉讓…這些我們習以為常,他們卻欽羨不已。一般生活細節尚且如此,高度的精神文明則更不在話下。台灣保留了數千年流傳下來的正體字,四書五經普及於全體國民,人人隨口都能說幾句古聖先賢的哲言或詩詞歌賦…無怪乎筆者一些大陸朋友私下都承認,台灣傳承了中華文化的精髓,底子非常深厚。
看到台灣文化的優勢,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李登輝在1996年總統就職典禮上,會提出「經營台灣,建立新中原」的口號,因為,台灣有本錢成為中華文化的中心,也應該以此為努力的目標。龍應台在2003年中國時報發表〈城市文化---五十年來家國,我看台灣的「文化精神分裂症」〉一文更指出,台灣是今天中國文化的暗夜燈塔。可惜,這樣的優勢,民進黨非但不重視,反而避之唯恐不及。當全世界都忙著學中文時,台灣卻沒有好好把握機會。
胡六點承認台灣文化的特殊性,其背後有政治動機,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筆者寧可從正面的觀點來看待,相信「台灣文化可以豐富中華文化」這樣的聲明,是釋放一種善意,甚至承認台灣文化的重要性。別忘了,在這句話前面,是「中華文化在台灣根深葉茂」,因為根深,所以葉茂!或許,他們暗地裡希望「禮失而求諸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