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的金融海嘯已經造成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資本主義的國家紛紛因為市場機能無法自動矯正而出現景氣低迷、產品滯銷、降低生產,減低企業營運成本,大量的失業人口日漸增加,而隨著失業率逐漸攀升,隱藏性失業的問題也逐漸浮現的情況下,民眾的消費意願降低,依照今年二月主計處公布我國2009年國民生產毛額,預估為負1.57%,令人擔憂的是GDP負成長對於教育層面的影響。
(一)政府預算縮減
民眾的消費減少,收入的變化,政府的稅收也會跟著調整,當歲入變少,所編列的各項預算皆可能有縮減的情況。教育預算刪減,部分的補助計畫或是教育資源的提供也將隨之遞延或縮減,一方面對於原本已經弱勢的受學者,確實是一項無形的求學阻力,更者,一些專案的研究可能也會因經費不足而延滯。
(二)家長失業
失業率不僅是數字而已,每個百分點代表了十萬個失業人口,關係到十萬家庭的生計,衍生出的問題不可輕忽,失業父母的子女在無法受到妥善的生活照顧下,是否在外面惹事生非造成許多社會問題,而衍生更多社會成本的支出。更者,這些子女的教育問題也值得關注,在付不出學費的情況之下,這些子女被迫要半工半讀貼補家裡開銷,才有可能完成學業,這不僅會使學生在校無心學習,精神無法集中,無形中也影響了學習的效果。
(三)大學生中輟嚴重
一份研究顯示,影響大學生作出繼續就學或輟學決定的最大因素是經濟困素;且自尊是學生學習動機的影響因素,以及影響那些低學業成就或有經濟困難學生是否決定中輟的決定因子。經濟困難明顯是學業表現、學生對課業的投入程度和作出輟學決定的衡量基準。當個人或是提供經濟來源的家庭面臨到經濟困難時,往往就會萌生繼續就學或輟學間的疑問。
面對大環境的不景氣,教育更應該從政府資源分配、支援學費及產學合作提供實習機會,來幫助不景氣下的學生完成學業,強化競爭力,以下為筆者建議:
(一)教育資源適當分配
高學歷高失業率的現象,反映出我們目前的理論與實務的對口不均等,如果學校大量培育的學生,進入社會後才發現沒有適合產業得以發揮所學,就等於是教育資源的浪費。隨著預算縮編,審核預算更應該朝向將每一分錢發揮最大功效,精簡不必要的成本,除了賦予學生更多福利,更加需要定期評估教育政策方針的時效性,拉近理論與實務的距離。
(二)政府擔任保人或者學校自行舉辦學生貸款
學費不斷調漲,越來越多的學生需要使用助學貸款,私立大學平均每5名學生,就有1人申請助學貸款,但粥少僧多的情況下,仍有部分學生無法申請到助學貸款,未免學生無法繼續就讀,政府可提撥基金並擔任保人或是學校方面可自行籌措經費來源,提供校內學生貸款,如致遠管理學院提供6,600萬的「搶救輟學專案」,提供500個學費無息貸款名額;世新大學則讓學生用消費券交學費幫助學生面對不景氣。
(三)促成產學合作方案
除了學校自行籌措資源,各民間企業更應該如三花棉業、福特六和挹注教育資源培育工藝人才;交大的「挺竹」專案,補助學雜費及保障工讀,致遠管理學院的教學飯店蓮潭國際會館提供百名相關科系學生實習津貼名額。對於產學專班的學生而言,理論與實務兼顧,自食其力完成課業,比一般生有更多的工作經驗,以及學得更多之實務及專業技能。對於企業方面,產學合作因係學校與公司共同合作施訓,穩定員工來源,又能利用現場實習機會訓練,並獲取更適切人才。
整體來說,GDP的負成長所帶來的影響已逐漸於各領域中反映現狀,不論景氣何時反轉,教育培訓是無法停留在原地的階段,因而國民生產毛額呈現負成長的情況下,相關單位更應全力輔導,減緩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