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社會予人的印象越來越亂了。大家都不免怪罪媒體,甚至名嘴們挑動。其實「亂」已經成為台灣的生活方式了。為什麼呢?以我這個老年人觀察,是我們自視甚高的民主制度所造成的。
我們原來是很習慣專制政體的。只要在上者熟談孔孟仁民愛物的道理,遇上賢明、能幹的君主,老百姓都額手稱慶,過好日子。遇上昏君,大家受罪太過,就有代天行道的人出來推翻統治者,換上關懷老百姓的仁君。這樣的邏輯到了西方民主思想流行的今天,慢慢被放棄,花了一個世紀才把西方的民主制度移植過來,一切由老百姓當家作主,雖然選總統與民意代表,民意仍然要主導一切。在此情況下,民意亂,當然一切就亂了。
同樣是民主國家,為什麼西方進步的國家沒有這麼多亂象呢?我的觀察是,我們的民主比西方更民主。自由社會不但大家的意見未盡一致,涉及的利益也不同,所以遇到公共事務,總是意見紛紜。他們的辦法只有一個:投票以多數決定。一旦決定,不同意見的少數就心甘情願的接受多數的意見。這時候,由多數意見組成的政府,仍不忘少數的意見,在可能的範圍內予以尊重。在政府的執行上,則以制度化,合法化為手段。這是一個理性的設計,一切以講道理為原則,所以民主制度是現代合理主義的產物,理性是社會秩序的基礎。
台灣的民主已經進入不太尊重理性的後現代了。這個時代在精神上理性僅供參考,多元價值觀主導一切,也就是人人都可以要求自己的意見被尊重,甚至希望以少數的意見為意見。這也難怪,現代世界利用科技改變人類生活以來,大多數民眾只看到新時代帶來的富裕生活,沒有看到它帶來的負面影響及對地球未來的破壞。因此環境保護主義者、民間溫情主義者在學者們的支持下,利用媒體的傳播力量,甚至走上街道,形成政治矛盾,混淆民眾視聽的判斷。多數不一定對,那麼,是少數的意見對嗎?原本作為民主制度基礎的多數決,在一些代表少數意見的學者口中就成為多數暴力了!這樣下去,社會失掉判斷的標準,豈不落入無政府主義的渦旋之中嗎?
舉近來發生的兩個例子來說。一是台北市都更發生的文林苑事件,一是新北市的樂生療養院的維護事件。兩者原本都是簡單的問題,卻都陷於難以解決的混亂之中,是非不明,政府也感躊躇,舉步難艱了。
台北市的都更方式也許有其欠缺思慮之處,但經政府正式依法公布的辦法,營建公司推動都更計劃,說起來也是配合政府的政策。在容積獎勵之下,多數居民可以因而提升生活環境品質,也是大眾的期待,但為了推動都更,不得不犧牲少數不肯遷移的居民,使這少數的居民成為懷念舊居的弱勢,為主張溫情的學者所支持,號召了學生群去現場抗議。這個事件的架構是在政府的都更條例下,多數投入更新的市民,房屋已被拆除,焦急的等待新建築的完成。他們的對手是只有一戶的王姓居民,要求
居住正義,居然得到輿論的支持,使多數人的權益被犧牲,連市政府也退縮了。是非不明已影響政府決策。
第二個案例使大眾難解的是樂生療養院。該院原是一個日治時期存在的政府經營的福利機構。為了捷運建設,政府打算拆除老舊院區改建新廈安置院民,利用該土地建捷運設施。這是簡單的思維,無人反對,就開始施工。誰知被哪一位學者發現樂生療養院是世界級的文化資產,是千萬動不得的。新北市的市民都希望趕快施工,以便生活利便得以改善,無法了解其價值何在。可是學者們言之鑿鑿,使他們不得不猶豫。究竟是捷運工程局的錯誤呢?還是少數學者與院民合作演的一場溫情戲呢?眼看政府已寸步難行了。
這就是當代民主現象的縮影。失掉制度原則豈有不亂之理!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2013.4.24人間福報人間百年筆陣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