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於本月19日的「18屆三中全會會議公報的輔導讀本」發表:「全面深化金融業改革開放、加快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將擴大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筆者認為此舉措有底下幾點意涵:
1.匯率可維持在較為均衡的合理水準
睽諸人行強力干預及調控人民幣匯率時代,中國常被指控為匯率操縱國而被施壓要求匯率升值;但目前在經濟成長引擎由出口轉向內需下,且未來人民幣將更具彈性與自由化後,匯率變動更能夠依循市場機能進行調整、掌握市場脈動,進而維持在一個較為均衡的合理匯率價格,發揮匯率在市場的作用。
2.人民幣升值將放緩
人行自2005年重啟匯改後,至今所累計的升值幅度逾30%。去年4月,人民幣兌美元交易浮動區間由0.5%增至1%,預估未來的匯率波幅將擴大至2%~3%。屆時,人民幣升值幅度亦隨之放緩,投資人不應對升值幅度有過度期望。
3.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中國自2009年7月啟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伊始,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已有相當的進展。據統計,2012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的結算累計達2.94兆人民幣。單就去年以人民幣結算的進出口貿易額較2009年增長6倍。另一方面,中國與東盟跨境的人民幣結算量在短短四年內已達到11,200億;匯豐銀行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總額在2015年可達2兆美元,約占大陸進出口總額15%,屆時人民幣將成為繼美元、歐元後的第三大世界結算貨幣,甚至有人樂觀預測,人民幣有可能在未來五年內實現可完全兌換。
此外,目前已有21個國家及地區分別與中國簽署換匯協議(SWAP),總額超過16兆人民幣。甚至已有不少國家以人民幣進行雙邊貿易結算並加入外匯儲備中。上海自貿區啟動後,人民幣可自由兌換。換言之,未來在試驗區內,將建立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的國際及跨境金融資產交易平台。如此一來,上海更有機會於2015年成為全球人民幣產品創新、交易、定價與清算中心地位;並於2020年實現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以達成人民幣國際化的目標。
反觀台灣在1980年代以後,受到金融自由化的國際浪潮及過去出口擴張貿易政策的成效,對外貿易順差持續擴大,外匯存底亦不斷增加;在國外要求金融市場開放的壓力下,台灣地區才放寬嚴格的管制,逐步實施金融自由化政策。而匯率制度亦由固定匯率制度轉向浮動匯率制度及目前的管理浮動匯率制度。美元拆款市場隨之成立並大幅放寬資本管制以及解除經常帳的外匯管制,徒使台灣的資本市場步向國際化。
綜合言之,中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已進入深水區,而匯率及利率市場化,意謂資本市場的進一步開放;亦即讓人民幣在國際間自由交易買賣、直接兌換..等,如此人民幣才能在國際間流通,並成為具完全計價、結算和儲備功能的國際貨幣。坦然言,人民幣放寬浮動區間在短期間對台幣不致造成影響,但人民幣國際化有可能在十至十五年內實現,面對人民幣國際化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如通貨替代、影響金融的穩定等疑慮,主管機關應密切注意,並擬妥善因應對策。筆者以為,加速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及參與區域性經濟合作、持續推動兩岸經貿交流,爭取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應可減少人民幣國際化所帶來衝擊。
(本文精簡版刊載於2013年11月29日旺報)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