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維基百科,釓、釤、釹、鑭、鈰、鐠的氧化物。)
依據6月上旬大陸國土資源部通知,在遵循世界貿易組織(WTO)規範,以及考量環境保護原則下,2014年稀土開採總量將增加至10.5萬噸;至於是否解除管制出口,則未定論。此訊息公布之後,除影響國際市場稀土價格外,讓不易引人注意的稀土問題,又成為科技產業矚目的焦點。
稀土是含量少、分布散的自然資源,並非屬於日常生活需求;但是,其元素經由冶煉所產出之物質,是許多科技產業,包括:電子、電機、核能、環保、航太等投入製造需要超硬質與耐高溫合金產品,例如:手機、硬碟、風力渦輪等不可或缺之材料。
為何大陸管制稀土開採與出口受到如此重視?依據資料統計顯示,由於大陸是目前全球稀土儲存量最多的國家,至少佔36%以上,而且是全球出口量最大之國家,佔九成左右,所以其稀土開採總量與出口的多寡,涉及國際市場價格之高低,甚至影響全球國防及高新科技產業發展。
2012年3月
美國、歐盟及日本等國家逕向WTO指控,大陸管制稀土開採與出口的措施是違反自由貿易精神,今年3月WTO曾經判決,大陸若不改善,則將面對貿易制裁。雖大陸商務部提出上訴,但了解其結果將不致於太大變化,所以在今年7月下旬WTO上訴法庭做出最終判決前先行公布增加開採總量,避免上述國家因經濟受到損失而提出索賠。
大陸管制稀土出口的戰略,其實是借鏡1973年中東戰爭危機期間,石油生產國家採取管制石油出口模式,以提高稀土之國際地位。因此,大陸除於1994年特別訂定相關法規與實施許多管制措施加以保護外,於2006年「十一五計畫」國土資源規劃綱要之中,更進一步將稀土納入戰略自然資源之一環。然而,由於其中央與地方政府對稀土開採及出口之管制措施不一,小型稀土礦場濫採降價促銷,加上外資企業蒐購,雖出口數量反增數倍以上,但價格卻不及1990年代之六成。
2009年5月大陸國土資源部以降低汙染及保護資源為理由,特別公布「2009年錫銻礦及稀土礦開採總量管制指標的通知」,首次針對稀土開採及出口進行管制,同時訂定稀土三廢(廢水、廢氣、廢渣)排放標準、鼓勵小型礦場重組併購、禁止外資申請成立合資企業開採等。此外,自2011年元月1日起,提高出口關稅與降低出口配額,導致國際市場稀土價格飆漲數倍。
很顯然地,近年大陸對影響國防及高新科技產業發展具有關鍵之稀土管制開採與出口思維,除體會其存在國家戰略意涵外,乃是希望透過管制策略,建立全球稀土市場「發言權」與「訂價權」,以提高其在國際經濟上之戰略價值,進而達到降低汙染及保護資源目的。
在面對美國、歐盟與日本等國家積極進口儲存稀土的同時,雖目前
台灣對稀土之需求不若上述國家,但若從國家戰略考量來看,稀土是推動國防與高新科技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尤其政府正在投入需要超硬質、耐高溫相關產品及關鍵零件研發,稀土供給穩定與否,將攸關著台灣經濟安全,必須未雨綢繆及早加以因應。
(本文刊載於2014年6月25日旺報)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