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九月初,大陸廣東東莞台商子弟學校開學啟用時,兩岸的負責官員、民意代表雲集,學生家長、學校相關的人員均以辦喜事的心情來慶祝。對岸想的是有了台商學校之後,可以增加台商留在當地發展的意願,地方繁榮可期;而台商所期盼的家庭事業兩相兼顧的美夢也終於可以成真了。
東莞台商設校 最大突破
東莞地區的設置台商子弟學校,可以說是兩岸關係近年來最大的突破。對大陸而言,若非北京當局同意台商子弟學校採用台灣的課程、聘任來自台灣的老師及校長,事實上是不容易做到的;而台灣方面,當時的國民黨政府能在政策上予以支持,經費上給予補助,甚至在學生回台後學歷的採認、繼續升學等配套措施均詳盡的規劃,誠屬不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兩岸不需透過正式、非正式的協商管道,即能在熱心台商穿針引線下,終於將這件被視為是高難度的任務給克服了,台商熱心的奔走,實在使人欽佩。
台商的努力加上兩岸政府的讓步配合,固然是東莞台商子弟學校能很快成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實真正的原動力是來自於「需求」,大陸希望台商協助經濟的繁榮,台商企求家庭事業兼顧,而政府當局則期盼台商子弟的受教權能受到保障。在各有各的需求下,台商子弟學校於焉誕生。
隨著小三通的實施,戒急用忍政策的檢討和產業西進等政策的鬆動,前往大陸的台商將會越來越多,不希望「成了事業卻破了家庭」的台商對台商子弟學校的需求也將日漸增加,除了東莞台商子弟學校外,台商較多的地區,如上海,也開始規劃成立第二所台商子弟學校,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台商子弟學校將如雨後春筍般的在台商匯聚的地區蓬勃發展,而如何賦予這些學校法定的地位,規範學生的權利義務,迫切需要訂定相關的法律。
高中尚未開放 口惠不實
最近陸委會體認到台商學校法律定位的重要性,提出了「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正案,同意未來赴大陸的台商向教育部申請備案後,可在大陸設立以教育台灣地區人民為對象的國小及國中,並得附設幼稚園,教育部承認其學歷;回台後之就學及升學的權益,均與台灣地區同級學校相同。我們雖肯定陸委會這種跟著潮流不得不為的作法,但在修正案中僅通過設立國中小及幼稚園,而高中則尚未開放。國中畢業僅有十五歲,家長還是不放心子女離開身邊,東莞台商子弟學校招收幼稚園到高中的學生就是一個例證,僅同意設置國中小,可以說是為德不卒;此外如果不能將這些台商子弟學校當作國內教育的延伸,挹注更多的經費及資源,而全部依賴台商張羅努力,則這也只不過是個口惠而不實惠的政策而已。
在台商獲准登陸大陸設置國中小的同時,教育部卻對大學的西進緊急煞車,同樣是為我們的子弟或人民的教育,豈能因學校層級的不同就有差別的待遇呢。教育部認為,目前大陸學歷採認辦法尚未實施,各校到大陸設分校招生及開設推廣教育學分班等事,應待政府政策開放後再議。事實上大陸學歷的採認與各校到大陸設分校及開設推廣教育班是兩碼子事,採認大陸學歷是採認大陸開設的大學所授與的學歷,至於設分校或推廣教育學分班卻是採認我國大學所授與的學分及學歷,兩者絕不可混為一談。
自「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通過以來,大陸學歷的採認一直是個敏感的話題。大陸學歷的採認原本只是個單純的教育問題,牽涉的是個人教育選擇權而已,但是政府,尤其是陸委會,一直將其定位為具有高度政治性的議題,甚而將其視為兩岸關係冷熱的指標,承認與否遂變成意識型態之爭。為了順應高等教育全球化及進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開放競爭趨勢,以及滿足在大陸地區獲得學位卻因學位不被採認以致權益受損的莘莘學子的殷切期盼,採認大陸學歷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大學登陸發展 救亡圖存
至於台灣地區的大學到大陸地區謀求發展,教育當局應袪除意識型態的想法,而將其視為國內學校救亡圖存的策略。近年來國內學生人數逐漸減少,而大學的數量卻逐年的增加,再加上進入WTO以及大陸學歷採認的衝擊,大學招生已日漸困難,尤其是私立大學所承受的衝擊更為巨大,如果不順勢登陸大陸或做其他的因應,可能只有關門一途。是以教育主管機關不應再限制其前往大陸開班授課,而更應主動積極予以協助輔導。
如果招生的對象是台商或台灣地區人民,雖然上課的地點在大陸地區,但應將其視為國內教育的延伸,只是將教學服務送到學生的所在地而已,就像現在的東莞台商子弟學校或未來政府同意籌設的國民中小學的學生一樣,逕予承認學歷或學分,回台後其權益與台灣地區同級學校的學生相同。而如果招生的對象是大陸地區的人民,則應另訂辦法規範;當教育部在考量採認大陸學歷的同時,應協商大陸當局以對等方式承認我方的學歷,對大陸地區的人民在我方學校所獲得的學分或學歷,不因上課地點有別均予採認,如此各大學才能有所遵循,不致各顯神通,各吹各的號。
國內大學到大陸地區設分校甚或私人、企業、法人、團體到大陸「投資設校」則應以更開放、更前瞻的眼光予以評估。近年來,大陸當局利用各種優惠的條件鼓勵民間辦理「民辦學校」,當政府政策尚未開放前,業有國人在大陸辦理各級的學校。最近政府提出了「知識經濟」的理念,並且一再的強調「教育產業」的重要性,民間到大陸地區創辦學校應將其視為「教育產業」,政府不應禁止,而可以配合「戒急用忍」政策的檢討,與其他的產業一併考量。
大陸學歷採認 時勢所趨
教育政策的訂定,一定要以教育的理念為基礎,不應受到太多政治、意識型態的影響;個人受教育的時機稍縱即逝,一旦錯過終其一生可能都無法彌補。大陸學歷的採認、台商子弟學校的設置、我方學校登陸大陸等,本質上都是教育問題,單純的只是學生的受教權以及教育的選擇權而已,如果因政治或意識型態的考量,而使教育政策遲遲不能決定或妥協於現實僅能做局部的開放,受其影響的學子是何其的無辜,當今的「教育西進」政策正是政治影響教育的最佳寫照。
隨著三通政策的漸趨明朗,國內社會大環境已成熟到可以採認大陸學歷的時候了,唯大陸的學歷如何採認?隨著產業西進,將有更多的台商到大陸,他們及其子女教育的問題如何解決?而受到大陸學歷採認及進入WTO嚴重衝擊的國內大學又該如何救亡圖存呢?「需要」已存在,無法再規避,是認真思考訂定「教育西進」政策的時候了。(本文刊登於90.02.17中央日報捷報14版)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