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教授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慧的慨念,他認為人的智慧可以區分為語文智慧、邏輯-數學智慧、音樂智慧、空間智慧、肢體-運作智慧、人際智慧、內省智慧、自然觀察智慧等八類,每一個正常的人至少都具備了上述的八種智慧,但由於遺傳與環境的差異,每一個個體在各種智慧的發展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面對個別差異的學生,教師也好,教育制度也好,都應提供機會讓他們充分的發揮自我的多元智慧。
高中多元入學方案的主要精神就是呼應多元智慧的慨念,希望藉由多元入學方案,促使國中教學正常化,發展學生多元性向;強調的是多元選擇,高中自行選擇多元招生方式,國中學生主動選擇入學方式;最後不僅能夠發展學生的多元智慧,更能促使高中發展多元特色,以符合多元社會的需求。
不採計在校成績而以基本學力測驗為入學的門檻、登記的依據是與多元智慧、多元成就、多元管道的理念相互違背的。國中屬於國民義務教育階段,強調的是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而基本學歷測驗僅考國文、英文、數學、自然、社會等五科,僅屬智育中少數的幾個科目,若由多元智慧的觀點來看,也僅考語文智慧、邏輯-數學智慧及自然觀察智慧等三種而已,試想,音樂、體育、空間視覺專長的學生如何被肯定?人際關係及內省智慧良好的學生又如何能被接納?這還不是單一的評量標準嗎?與原來的聯考有什麼不同?
也有人說學力(Scholastic Aptitude)指的是學生基本學習能力及發展潛能,而國中學生基本學力是指一位正常的學生經過三年(或兩年半)的學習後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一方面顯示其學習成就,另一方面可以預測其進一步學習的可能性,學生不需發太多的時間準備,因為「猛背不高分」、「猛考划不來」,但是不是所有的學生、家長、教師都有這樣的認識?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當國中基本學力測驗題型公佈的時候,大家都希望能立即拿到開始練習,甚至因搶著下載而使整各網站當機,而補習班也以聘請出題的名師作為號召,另外一波的「練習再練習」、「補習再補習」、「考試再考試」又啟動了,當初想藉由基本學力測驗以導正國中教學,減輕學生升學壓力的美意又泡湯了。怪不得有許多的家長看到這種結果,紛紛建議不如再恢復聯考好了。
多元入學方案的本意是希望有多元智慧的學生能有多元的入學管道進入有多元特色的高中就讀,並且能有多元的成就來適應多元社會的需要,因此本方案的特質就是適應「多元」資質學生的個別差異,如果用齊一的考試成績來決定學生是否可以入學,不管其管道的多寡,都與多元入學的本意是相違背。學科基本能力測驗也許是評量語文溝通以及數理邏輯能力較佳學生的好方法;音樂、運動專長的學生也許表演或運動場的成就即可決定其是否可以繼續深造,而其他種類的智慧也一定可以有比筆試更好的評量方法來決定其是否適合升學,絕不能為了便宜行事而以為「一種考試、多種入學方法」就真正達到多元入學的目標。
然而要徹底解決國中因高中入學而引起的教學不正常以及從根本紓解國中生的升學壓力,多元入學方案僅可以說是短程的做法,高中、高職、五專各辦得有特色並配以免試入學的十二年國教才是釜底抽薪的辦法。進入另一個階段的學校就讀為什麼一定要經過考試?在校三年的表現難道不如一次入學的考試更有預測的效度和信度?不同智慧的學生為什麼要用相同的入學方式?當傳統的做法不再能適應新的理念時,突破的作為才是徹底解決之道,多元入學不多元,免試入學的十二年國教才是一勞永逸的良方。(本文刊登於90.03.08中央日報捷報14版)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