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駁回台大校長當選人管中閔聘任,引發政治干涉校園自治爭議,接著開始徹查在對岸掛名師資的各大專院校教師,教育部行文公私立大學,只要參與對岸「國家計劃」,也需報部核定;而後「臺大校長遴選會」傳出委員被北檢約談,且僅電話通知,沒有任何書面憑據;蔡政府推出一系列箝制手段作為因應策略,不只造成
兩岸關係嚴重傷害,更使
台灣民主發展蒙上一層陰影。
這股綠色恐怖也吹入台灣高中校園,適逢高中畢業季,許多畢業生申請大陸高校蔚為風潮,有許多優秀的高中畢業生捨棄台大而赴大陸名校就學,此西進風潮引發蔡政府的高度關切,甚至傳出有校長遭到教育部與調查局調查是否有鼓勵之嫌,受關注的學校遍及台灣北中南東部,各種形式的關切令校方倍感壓力,綠色恐怖從大專院校中蔓延到中學,但仍難阻擋學子西進的浪潮,蔡政府應當思考究竟該如何提升整體教育水準?以留住青年學子,而非針對校方進行施壓採取不當防堵的方式進行政治干預。
這股教育西進浪潮,不只北部,甚至中南東部學子也躍躍欲試,在學子理性選擇及家長整體考量下,
競爭力及未來發展當然是最主要的考量,經濟因素也必不可少,當然國際化更是選擇的主要關鍵,眼看台灣漸漸因為政治內耗而與國際化越離越遠,學子自由選擇國際化、經費充足及就業方便的西進道路,並不令人感到意外。
調查局雖說明澄清本於職權範圍,為了解中共「對台卅一項措施」對我各產業影響程度,由外勤處站派員了解,是依據各項業務職掌依法推動工作,絕非「綠色恐怖」企圖掌控學校。調查局指出,各外勤處站平時即與轄內各機關、學校、企業有常態性公務聯繫,其中包含桃園市武陵高中及台北市建國高中;該局向兩校長了解學生申請赴陸就學情形,純粹是基於業務職掌,全盤了解概況後提供政府施政參考,對於學校治學、行政業務從不干涉,且兩次聯繫純是一般公務聯繫性質,但此舉仍屬不妥,特別是涉及到學生與家長自願選擇意願問題,難免會給外界不良的觀感。
事實上,蔡政府目前採取的防堵措施,既不會解決
少子化危機,也不會對學子西進潮產生明顯的阻擋效果,相反地還會產生負面效應,落得政治干預教育及學術自由罵名,也連帶影響
兩岸關係發展,更使台灣自由民主蒙羞;施壓校方更是沒有道理,學校怎能左右學子們的自由選擇意願,學校更談不上有鼓勵或倡導的動機。
並且學子們不只會西進,過去一段時間,英、美、港、新、澳等國的大學主動出擊來台招生,各國或地區來台招生目的除了達成國際化多元指標,更重要的是能夠吸引台灣優秀學子前往就讀,對學校未來聲譽也是好事一樁,因此蔡政府又何須將矛頭只針對中國大陸,顯見其意識形態,這難道是善意的表現嗎?
至於過去不分藍綠走訪對岸、大賺人民幣者,皆如過江之鯽;教育界、學術界都是屬於跨國界的事業,無涉公權力,純粹只是「民間學術交流」;蔡政府動輒以危害台灣安全為由,祭出種種不當干預手段,恐嚇威脅教授學生,不得接受對岸邀約合作,甚至連學生就學,都橫加干預,這對台灣民主難道沒有傷害嗎?
因此,蔡政府正確的做法應當是反求諸己,虛心檢討台灣整體教育的缺失,提升台灣整體教育的競爭力,以制度良方吸引學子留下來,甚至更多優秀人才願意到台灣就學,而不是用政治干涉學術,用行政手段箝制學校;同時對於
高等教育不僅應當提升整體競爭力,發展不同學校特色,以有效及正確的方式,尊重教育專業,給教師尊嚴、給學生充分自由選擇的空間,而非採取行政恫嚇、法律箝制或是道德勸說等方式,真正找出學子西進的原因。
台灣教育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顯然都出了問題,從資金、教務行政到教科書無一都出現程度不一的缺陷,整體競爭力出問題,
低薪及
失業問題無法改善,整體教育在於國際視野不足及國際化程度不夠,這與台灣的對外活動空間具有明顯的關係,然而處在現今知識經濟與資訊透明化的時代裡,未來學子的自主性及球發展性,學子出走勢成趨勢,而西進享有各方面的優勢,包括文化、經濟、語言及未來發展性,自然成為學子們的重要選項。
總之,蔡政府可以採取更自信積極主動輔導策略,尊重學子及家長的選擇,才能真正解決教育西進這個嚴肅的問題,一味的打壓與箝制非但無法達成預期效果,反而落得綠色恐怖之民主罵名,如此得不償失的錯誤舉措,只會讓台灣自由倒退,也無助解決教育西進問題的解決,深盼蔡政府能深思謹慎以對,勿以錯誤方式因應這股教育西進浪潮。
(本文刊登於107.05.28 風傳媒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