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延宕多時的中、小功率廣播頻道開放,竟因為粥少僧多,摻雜豐厚利益,傳有政黨與財團的介入操弄,讓新聞局頭疼。當然,處理不當,影響所及的也是整體社會大眾的收聽利益!
此番爭議的焦點主要有三:第一、一旦業者取得中、小功率電台的營運許可,轉手後即可獲取暴利。因此,引來趨之若鶩的投機人士,擅於撰擬營運計劃書的捉刀手也應運而生。第二點是,面對年底的選戰,部分有意角逐公職的政黨人士,將以電台作為政治運作的工具,如此,對稀有頻道分配的不公自然引來不平之聲。第三,缺乏專業的經營方式將造成節目品質的負面影響。因為電台轉手所須付出的高成本須以廣告收益來彌補,在廣告收入不足的情況下,經營者往往放棄稀有頻道使用者被賦予的社會責任,而不擇手段以求取利潤,譬如運用節目廣告化,以爭取收入等情況,勢將嚴重影響閱聽大眾的收聽權益。
筆者對眼下政治力與財團大舉介入搶佔廣播市場所產生的質疑有以下三點:
其一,隨著政府頻道的釋出,台灣廣電媒體生態正呈現多元化的發展態勢,面對所發生的新聞事件,閱聽大眾已有更多的選擇,亦即對於單一頻道的忠誠度也相對降低。由此,業者欲藉由單一媒體或頻道來達成影響輿論、左右視聽的效果,殊非易事。
其二為政治勢力的介入真能造成傳播效果嗎?近年來台灣的中產階級意識已蔚為主流,一般民眾的政治態度與見解也較為理性化。媒體一旦淪為政治宣傳、勝選工具,恐怕只能吸引少數既定思維的支持者,對於理性的中間選民影響必然有限,去年總統大選即為例證。
其三,時下國內的廣播事業大多入不敷出,利潤難期。產業中的競爭日趨激烈,廣告大餅主要由有線電視、網路等新興媒體瓜分,廣播在整體傳媒廣告之分配比例本即不多,目前更相形見絀。換句話說,經營廣播電台在廣告業務上能拓展的空間原為有限,再加上病態的經營結構,所形成的劣勢條件,業者真能在短期內獲利?誠然令人懷疑。近日,異業媒體自立晚報經營面臨危機,大成體育報停刊皆為傳播業經營困頓的顯例。
無論如何,在民代與利益團體強大的關說壓力下,政府主管機關更應做好把關的工作,為民眾的權益著想,落實公平正義原則。新聞局並應繼續遴聘具有專業背景的專家、學者擔任審查委員,做好每一次的換照審查工作。審查期間,應避免審查委員的名單曝光,因而受到關說影響,同時必須實際審核電台是否按照營運企劃書內容來製播節目。
就長期面而言,政府角色的尷尬可借助體制與法規的重整來改善。援引國外的經驗,類似頻道執照核可,以及內容監督等工作,宜由民間自律性組織來替代,以自律取代管制,才是根本之道。而在民間自律性組織進行監督之時,應確實執行執照核可把關的工作,將經營不良、節目品質不佳的電台執照予以收回,轉發給具有專業技術與服務熱忱的專業人士,還給民眾一個潔淨的收聽環境。
由這次的執照申請中可發現,強調採取分眾市場經營模式的專業新電台亦在申請之列。期盼這些懷抱經營理念與專業技術的廣播人,能發揮其所長,奉獻給新成立的電台,為紛雜的廣播天空豎立標竿,以有別於純以選舉、宣傳為目的的政治電台。
針對此次的中、小功率廣播頻道執照釋出所引發的爭議,其根本解決之道,應為全面提昇民眾的媒體素養,鼓勵民眾參與,並表意示見,以達到整體監督與改善電台品質的目的,果如此,方足以驅政治勢力的介入。畢竟,頻道是公有的,大家有權來使用,也讓具有良善美意的廣播電台能發揮功能,永續經營。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