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截圖自「舒翠玲-看見孩子的未來」粉絲專頁。)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蔓延全球,已有將近兩年的時間,跨境移動受到嚴重衝擊。以臺灣
高等教育的境外生而言,就面臨入境長期管制、延宕等問題,更有在臺外籍生的生活陷入困境、亟需緊急救助。
疫情期間的不確定性,影響的不只是境外生的人生,也對我國高教營運、品牌經營以及人權形象造成負面影響。全球疫情恐難在短期內結束,究竟在疫情時期,高教對於境外生群體該採取什麼樣的思維?又如何確保其權益?筆者認為,
美國高教機構所採取的國際生對策,或可提供參考。
根據「Project Atlas」全球研究計畫在2020年發佈的調查,2020年全球有超過560萬名學生於境外求學,其中以選擇赴美留學的人數最多,超過107萬人,佔全球留學生總人數的20%,其次則為英國及加拿大,分別佔10%及9%。美國作為全球留學生人數最多的目的國,在疫情下採取了什麼樣的國際生政策?美國學校如何對待國際生群體,又提供哪些協助?
■疫情下美國高教機構的國際生對策
筆者認為,疫情下的美國高教機構針對國際學生,是把重點放在「如何協助國際生繼續學業及保障權益」,相關對策可歸納為「序位優先」、「正視求變」、「同理保障」等三大方向。
1.序位優先:疫情下的美國高教機構持續將招收國際生視為優先策略,投入相等甚至更廣泛的財政支持,並且持續招生。
根據國際教育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IIE)在2021年6月所發佈的《Preparing for the Future: The Path Forward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Exchange》調查報告,在疫情流行期間,有高達77%的美國高教機構表示,他們在招收國際生方面投入了與往年相等甚至更多的財政支持。
2.正視求變:美國高教機構正視疫情下國際生政策需調整的事實,相關變革兼具深度與廣度,且具能動性。
對美國高教機構而言,疫情的衝擊主要是從2020年1月開始,新學期的國際生招收計畫因國外疫情遭遇阻礙;2020年2月,隨著中國大陸、伊朗、南韓、義大利等國家相繼發佈旅行禁令,影響範圍擴大,疫情發展態勢亦具高度不確定性。然而,美國高教機構面對疫情的衝擊,所採取的是正視疫情下國際生政策需調整的事實,並迅速、積極的進行變革,而非消極等待疫情過去。
3.同理保障:美國高教機構同理國際生的需求並納入制度保障,針對國際生的學習與生活提供支持對策。
在全球疫情大流行期間,國家與地域間的旅行限制或是邊境關閉,讓國際生難以跨境移動,已離境的舊生與還未入境的新生無法親赴海外校園學習;禁止群聚除了導致大型檢測、認證考試被延後或取消,以及校園面對面授課暫停之外,亦耽誤校園行政作業,讓國際生難以申請成績單或學歷證書;社會經濟體系運作的停擺,讓國際生面臨財務問題;而疫情帶來的高度不確定性甚至是社會歧視,也讓國際生倍感壓力、焦慮,喪失學習動機。
針對凡此種種因疫情帶來的困境,美國高教機構選擇與國際生站在同一視角,同理國際生的需求,將保障學習權益、照顧生活等面向納入相關制度思考,並提出具體的支持對策。
《COVID 19 Effects on US Higher Education Campuses Report》系列4份調查報告,以及在2021年8月發布的《International Student Mobility Flows and COVID-19 Realities》調查報告,可歸納出美國高教機構提供給國際生的具體因應措施,主要包括:
.在「申請學校」方面:以線上測驗取代面對面測驗;取消檢附成績單或其他學術證書的要求;取消需具標準化測驗的資格要求(例如SAT),改以其他學術認證取代;提供線上申請學校;提供線上繳交簽證文件,允許使用電子簽名;延長申請期限;延長回覆錄取通知書的期限等。
.在「入學」方面:提供延後入學的選項;提供線上註冊;開放在海外分校或合作校區註冊就讀等。
.在「教學」方面:提供面授與線上的混合教學;提供全面線上教學;針對海外(時區不同)國際生提供非同步學習選項;為海外國際生調整課程安排與實驗室時間;提供海外國際生IT支持;提供獨立研究;與在海外的個別國際生合作,評估其學習需求與學習過程,並提供協助;改變評分方式,例如概括區分為通過及不通過,或客製化評量措施;提供線上辦公室之諮詢時間等。
.在「其他學習活動」方面:提供國際生線上活動;提供國際生線上研討會。
.在「生活支持」方面:提供緊急資金給國際生;提供心理與身體健康的支持,如醫療保險;為校內國際生提供暑期校外住宿選擇;提供免費食物供應;以簡訊、社群媒體、客製化途徑等方式與國際生保持聯繫;提供熱線,讓國際生可反映相關疑慮或遭受的歧視。
由上述可見,面對嚴苛的疫情挑戰,美國高教機構針對國際生的學習與生活問題,並非是採取一味禁止或迴避的態度,而是提供各式具彈性、多元甚至是客製化的學習與生活照顧措施,協助國際生能持續進行課業學習,並確保其權益。
■抱持「原地等待」思維的台灣,該走向積極變革之路
如同前言所述,自全球疫情爆發以來,我國境外生群體面臨長期入境管制的窘境。即便在2020年我國疫情趨緩、檢疫量能足夠的時期,身為具有我國學籍、來台就學的境外生,卻依舊被管制入境,其返臺順序被政府置於外交公務、商務履約、移工、參加國際會議及商展、度假打工、實習代訓、尋職等境外人士之後,這樣的考量標準令人質疑。在此過程中,境外生只能持續透過社群媒體、遞陳情函、召開記者會等方式為自身困境發聲。直到現在,仍有部分身份的境外生(如非獎學金身份的華語生)無法入境就讀,已獲入境資格者的入境情況亦不樂觀。
而根據
境外生權益小組發佈的資訊,境外生在「入境」方面,面臨手續複雜、程序冗長的問題,徒增境外生入境的不確定性與風險,也拉長入境時間;在「就學」方面,教育部的「安心就學」方案屬於建議性質,對學校線上教學缺乏確實的規範、監督與資源協助,亦出現部分境外生就讀系所不開設線上課程的問題。此外,留在我國的部分境外生,在疫情期間亦出現因無法打工、導致生活陷入困頓的窘境,亟需政府與校方協助。
對照美國高教機構的思維,可發現臺灣較傾向將疫情視為短暫風暴或特殊時期,主要採取「原地等待」的態度,認為總有一日能回到過去、恢復「正常」,對境外生群體所遭遇的各式問題,則多採「禁止」、「迴避」、「特殊化」等立場,並未正視疫情可能長期存在,亦未能將疫情視為讓整體制度朝向更完善、更具彈性、更符合所有使用者需求的契機。
然而,國際教育協會在2021年8月發布的調查報告《International Student Mobility Flows and COVID-19 Realities》中指出,疫情大流行以來,許多國家的國際生入學人數並未如原本預期般出現大幅度減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可歸功於那些能有效因應國際生需求,並積極推出創新與彈性措施的高教機構。而國際生對於高教機構提供自身的協助,也給予高度認可。此外,該調查報告亦進一步強調,在未來數年,這些因疫情而來的高教創新措施,其重要性將會持續被證明。
換言之,在全球疫情大流行時期,各國的高教體系,是否能迅速正視疫情所帶來的改變契機,並立即進行積極、能回應使用者需求的創新變革,恐將成為後疫情時代的全球
競爭力關鍵。
值此高教變革的十字路口,建議我國政府及高教體系應先好好思考,究竟,我國政府與高教體系如何看待「境外生」?境外生對我國以及我國高教而言,有什麼樣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在我國政策中的序位又為何?未來是否要持續招收境外生?
若前述三項問題的答案皆是肯定的,筆者建議,我國政府與高教應立即把握機會、迎頭趕上,正視疫情所帶來的高教「升級」契機,站在境外生的立場,與境外生同一視角,深刻檢討疫情下我國的相關政策該如何變革並加以落實,以為我國高教的永續發展立下良好基礎。
(本文已於110.10.12刊登於獨立評論@天下:
https://reurl.cc/EZ69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