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臺灣民主紀念館(中正紀念堂)。)
二二八前夕,文化部長鄭麗君召開記者會表示,為了推動
轉型正義,還原歷史真相,將修改中正紀念堂組織條例,展廳停播蔣公紀念歌,撤換所有老蔣意象的名稱,也不准販售相關的文創商品。
與阿扁時期鬧得沸沸揚揚的去蔣化不同的是,小英政府並沒有急著拆主招牌,或拿老蔣銅像開刀,而是先剷除館內的所謂威權象徵。如果說阿扁是動筋骨的話,那麼小英政府就是挖血肉。只是,這個所謂的轉型正義,不在一上任就做,而是在快滿一年之際,專挑二二八連假進行,讓人覺得缺乏誠意,甚至懷疑有政治操作,故意為爛到不行的施政成績轉移焦點。
此舉最先惹火的,反倒是與政治不太有瓜葛的文創界,他們不滿
民進黨為了意識型態,不惜犧牲經濟,把生意興隆的老蔣意象商品撤架。根據中時的民調,約有五成五民眾不贊成把與蔣中正有關的展示與商品移除。鄭麗君擔任文化部長以來,一直很少觸碰意識型態,這次竟高調地炒作這敏感的議題,不惜得罪旅遊和文創業者,又引起諸多民眾反感。到底是小英的命令讓她不得不為,還是有台獨思想隱藏在內心深處,蠢蠢欲動呢?
姑且不談政治,中正紀念堂早已是
台灣重要的觀光景點。不僅陸客必訪,近年來,為數越來越多的港澳、日韓及歐美觀光客,都會到此拍照留念。衛兵交接時,總是吸引大批人潮聚集。遊客也喜歡逛賣店,買些小紀念品,或者相關的書籍、影音產品。既然是以老蔣為主題的展館,賣店不賣老蔣商品,還有什麼商機可言?
蔣介石去世至今已經四十多年,人雖蓋棺,卻仍未論定,但無可否認的是,他是台灣歷史很重要的人物,也已經成為台灣文化的一部分。有人覺得蔣公紀念歌的歌詞很噁心,但也有人覺得它的伴奏很動聽。全台各景點的蔣公行館,都是視野最佳的地方。文化唯有靠加法和乘法,才得以長足發展,減法和除法,只會造成傷害。大陸文革時期的樣板戲,政治味很重,但它的音樂仍有歷史與保存價值;台灣的威權時期,創作了為數不少的戰鬥藝文、愛國歌曲,也有其存在意義,不應由於政治或時代變遷而遭到否定。
不少人討厭老蔣,以「中正大廟」來諷刺中正紀念堂,也有人說,他是殺人魔、威權主義的象徵,怎麼可以弄個神壇來歌功頌德?可是,仔細想想,解嚴至今已30年,中正紀念堂存在著,也沒讓更多年輕人崇拜他。既然如此,廢不廢似乎沒有什麼差別。刻意拿它做文章,反而讓人覺得只是在洩憤、搞文革,再次激起社會的對立與不安。
巴士底監獄在法國大革命時,被夷為平地,但是,事過境遷後,法國人卻後悔了,因為他們再也看不到專制王權與政治迫害的重要象徵。所以,即使是痛恨蔣介石,也應該留著中正紀念堂,讓後代知道,原來他曾經被神格化。至於這個神格化到底是荒謬還是正當,就留待歷史去評價吧!
(本文經修改後,曾登於2017.2.27中國時報時論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