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總統府,接見2017亞太安全對話學者專家訪問團。)
自爭議中上台,又自爭議中下台的吳茂昆,40天的教育部長任期令人又悲又喜。悲哀的是,這樣的人竟然也能夠當教育部長,還當了40天;喜悅的是,我們只忍受了這樣的人當40天的教育部長。所以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說,其實我們是苦盡甘來,撥雲見日,人民的力量終於戰勝邪惡了呢?恐怕未必,我想我們可能都高興得太早了一點。
吳茂昆是個工具人,他的上位是要當「拔管」的工具;他的下台只不過是因為主子聲望低迷,用他的下台來稍稍減緩排山倒海的抨擊壓力。從上台到下台,吳茂昆這個人的本身一點都不重要,他的張牙舞爪和嘻皮笑臉不過是被權位蒙蔽眼睛,自以為得計而不要臉皮,所以吳茂昆可以略過不談,但是「吳茂昆現象」卻很值得我們思考,因為這代表
蔡英文總統的施政用人風格,而這至少還要延續兩年。
「執拗自我」是蔡英文的人格特質,當然啦,你也可以說是「擇善固執」,無論用負面還是正面的角度來詮釋,蔡總統是有自己主見而堅持既定看法的。凡事不依著她的想法,別想強壓牛喝水。所以「拔管」事件還沒落幕,台大還沒選出總統心目中可接受的校長之前,任何繼任的教育部長的首要工作都會是「處理管中閔」,差別的只不過是處理的姿態高低而已。至於
台灣已經千瘡百孔的教育,在完成蔡總統念茲在茲的「拔管」任務之前,是不會被繼任部長理會和關心的,畢竟主子的意願就是命令。
在這樣的情形下,龍應台呼籲蔡總統「不要敗壞教育」,其實是緣木求魚,因為那不是蔡總統「現在」的當務之急。蔡總統未必想要敗壞教育,但是「管中閔之亂」未定,總統無心也不會思考其他教育政策的擬定與推動。
俗語說「三歲看老」,施政用人風格也是一樣,兩年來蔡總統的施政用人風格已經很清楚了。施政重點環繞在「鬥爭反對勢力」,
國民黨是主要目標,冠上的是「
轉型正義」的大旗。此外,另一個堅持不變的是「維護
民進黨進步迷思」的廢核政策。不管現實是否可行,不管要耗費多少有形無形的成本,不管其他發電方式是否會對台灣環境與人民安全造成更大的傷害,「廢核」二字絕不可廢。當然這裡的廢核只有核四廠,其他相對老舊的核能電廠機組不在此限。而在面對質疑的時候,蔡總統的回應風格是絕不正面回應,但會有一篇文告出來當成回應。這個文告,我們會聽到許多堆疊的詞藻,讓你聽起來感覺好像什麼都說了,但實際上到底說了什麼,沒人知道。
用人風格則是不拘一格,只要能入總統眼簾,能夠不計毀譽執行總統命令,不管才學,遑論專業,皆可高居廟堂之上,完美演繹「朝為田舍郎,暮居天子堂」。至於是否熟悉本職業務,不在考慮之內,「學習」就好。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誠如蔡總統自稱是意志堅定的人,所以過去兩年到現在所堅持的,總統意志應該不會隨外界意見移轉。不過吳茂昆這個工具人的上台下台,同時也隱喻我們一個扭轉總統意志的可能性,就是蔡總統其實還是在意能否連任的。只要社會責難壓力夠大,而且能夠反映在支持率上面,蔡英文就可能改變她對特定個案的態度,就會拋出工具人作為犧牲。
就某種程度而言,蔡總統真的也在踐履民主政治,當選民傳達訊息給她,讓她感覺到權位受威脅時,她就會改弦更張了。所以批評、責難、示威、抗議都沒有用,只有選票才是真的有效的工具。
(本文已刊登於107.6.1中時時論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