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derbar dk Wikimedia Commons)
根據聯合報連續五年所作的「
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今年的調查結果出現了下列若干重要的變化,形成這些變化的因素,不但值得關注,並有深加探究的必要。
第一,代表
兩岸官方互動的政治關係,以及代表兩岸民間交流的社會關係,都出現了「穩中求進」的趨勢,這是一個正面的狀態。「王張會」是官方互動的成果,它的象徵性意義,就足以讓兩岸政治關係升上一個台階。但與兩岸社會關係比較,受訪民眾顯然認為,民間互動還是走在官方互動前面。我們相信,政策在這方面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尤其是對岸當局,為了落實「更寄希望於
台灣人民」,其對台工作不但深入「三中一青」,並且放寬了民眾前往台灣的限制。
第二,民眾對於兩岸外交、軍事和經貿關係的認知,是今年民調當中最為突出的部分。與去年比較,三個領域都接近由「和緩」邁向「緊張或競爭」狀態的臨界點。其中,外交平均六點九分,較去年的四點四分差距最大,顯示受訪民眾對於台灣現有的國際活動空間並不滿意,對於參與非政府組織遭到的不公平待遇,更是感同身受,於是透過民調全部宣洩出來。
在兩岸軍事關係方面,雖然目前雙方都強調和平,民眾也認為兩岸開戰的可能性不大;但中共軍力的大幅擴張,加上鄰近台灣周邊形勢的變動,卻讓台灣民眾感到,安全環境已面臨嚴重挑戰。與此同時,中共至今仍未放棄武力犯台的主張,仍未撤除目標對準台灣的飛彈部署,這些都讓受訪民眾存有飽受軍事威脅的心理。
民眾認為
兩岸經貿關係已從「互利」轉向「競爭」,這是自然但值得注意的趨勢。事實上,在邁向競爭的過程中,台灣早就擔心失去原有的優勢地位。探究其因,除了對岸在改革開放政策下經濟實力的大幅提升,加上經濟全球化和區域整合帶給我們的衝擊等客觀因素之外;台灣內部政治因素造成的干擾,以及本身自由化腳步的裹足不前,都使我們流失了許多寶貴的籌碼。
第三,今年民調對於兩岸政治和社會關係調查出現的變化,並沒有影響民眾對大陸原有的印象。與去年比較,無論對對岸政府或對岸人民的印象,今年調查結果都大致維持不變,連正面和負面印象的項目排序也沒有重大改變。很明顯地,
習近平上台後對內展現的新作風和採取的一連串新政策,雖予大陸民眾一新耳目的良好形象,但卻未在台灣出現「外溢效應」。因此,台灣民眾雖看好中共的崛起,但仍缺乏到大陸就業或定居的意願。台灣民眾更關注的是涉及中共制度創新的政治改革問題;對於大陸人民的觀感,也非僅以「物資文明建設」為標準,影響更大的因素是「精神文明建設」。
第四,針對台灣前途問題,多數民眾仍主張「永遠維持現狀」;但與去年比較,有「獨立」傾向的民眾,仍大幅超過有「統一」傾向的民眾。民調顯示,馬總統致力於維持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現狀的主張,符合大多數台灣人民的期待。但現狀能否永遠維持不變?如何避免或應付那些可能改變現狀的內外環境因素?如民調顯示,民眾認為最有可能讓兩岸轉趨緊張的「台獨」變數。這些都是這次民調受訪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
(本文刊載於103.09.15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