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TSMC factory。)
據媒體報導,一些企業界人士正在籌組「新東向全球產學研聯盟協進會」,其主要目標是擬藉
美國再工業化和新基建創造連結全球的新商機,協助形塑新台美策略性產業韌性供應鏈。凡有民間團體欲協助政府推動有助國家發展的工作,基本上我都予以肯定,但是對於這麼重大的課題,建議參與人士能先弄清楚:以政府之力推動的「新南向政策」為何迄今執行得灰頭土臉?
政策要成功需有兩個基本要素,一是策略規劃,另一是推動組織。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在這兩方面可說亂無章法,選定十八個國家基本上就是個大錯誤,接下來的目標、策略、路徑圖、政策措施等根本是東拼西湊。而其推動組織在架構上更像是雜牌軍,指揮體系不明,同時缺乏產業專業及熟悉各國國情的人才。南韓為了執行產業鏈重組,配合企業生產基地從大陸轉往越南,因此在越南開發工業區,讓廠商有一個安定的生產環境,這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的合作,
台灣的政府有這樣的組織、人才可以發揮整體作戰的效能嗎?
新東向是個大題目,從相關資料可知仍是以美國為主;而要與美國連接,宜先弄清楚美國有什麼、要什麼?我們企業打算利用美國什麼、做什麼?美國「再工業化」是個口號,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一句話:「台積電赴美設廠成本太高」就點出問題所在。政府組團赴美參加「選擇美國」投資高峰會,就像台灣當年赴美採購團一樣,都是為了政治目的。
依據世貿組織的統計,美國製造業出口占全球比重從二○○○年的百分之十三點八一路下挫至二○二○年的百分之七點六,二○二○年製造業產品貿易逆差高達九七七億美元。但是在服務業貿易方面,順差即達二四五三億美元;其中,因智慧財產權等使用收費的貿易順差高達七○八億美元。簡單的數字顯示出美國的優勢是在研發、智財、服務業等方面,要談「再工業化」應先確實清楚其內容是長個什麼樣子。至於新基建,如同大陸的「
一帶一路」,在美國大企業環伺、政商關係密切、「購買美國貨法案」等現實環境,這塊市場大餅,台商也可能是看得到卻吃不到。
在美中對抗正逐漸成為持久戰,以及
新冠疫情持續蔓延情形下,全球化的腳步雖受到阻力,產業供應鏈進行重大重組,但是數位科技和區域經濟整合仍舊不斷地在推動全球化往前邁進。全球各個地方的優勢條件不同、時時在動態變遷,企業必須有全球布局的打算,針對自身不同需要,如市場、人才、技術、資源等,到全球尋找機會,而不是跟著政府的新南向、新東向運動躁進。
政府的任務則很明確,那就是:一、提供充分資訊給企業做決策;二、為企業打造健全的對外經貿環境,如簽定投資保障協定、避免雙重課稅協定、自由貿易協定等;三、台商在外發生經貿糾紛時,能予以有效協助解決。
(本文刊於2022年5月17日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