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修正一次都會引起軒然大波的高中歷史課綱,今年公布新課綱,果然又有爭議出現。尤其
台灣史、中國史與世界史的比例,由「1:1:2」改為「1:1.5:1.5」,再度牽動統獨的敏感神經。有人強調台灣自古不屬於中國,不應再增加中國史比例。這種看法,似乎過於狹隘,沒有真正從歷史與文化本身的角度出發。
以前高中歷史原本是中國史上三學期,世界史上一學期,台灣歷史則融在中國史內,但卻只是零星出現在明鄭、滿清移民、甲午割讓等重大事件中,到了「復興基地」的部份,才顯得較連貫。筆者記得中學讀歷史課本,每次看到「台灣」二字,就很興奮,但也為它的曇花一現感到失落。連橫的父親曾跟他說:「汝為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史。」怎麼脫離日本殖民統治以後,台灣人還是不太了解台灣史呢?
教育部為了銜接九年一貫課程,自九十年起修訂高中課程綱要,九十五年實施,被稱為「九五暫綱」。它最大的變革,就是第一冊上台灣史,中國史壓縮成一冊,而世界史則擴充為兩冊,從「中國史:世界史=3:1」,變成了「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1:1:2」。坦白說,筆者看到台灣史課綱時,很羨慕現在的孩子,因為他們終於可以從史前、荷西明鄭,清代、日據到當代,很完整又詳細地了解台灣。但另一方面,又感到很不安。號稱五千年的華夏文明,以前我們花了一年半的時間研讀,也不過拾得一鱗半爪,現在濃縮成半年,要怎麼消化?
筆者有親友在高中教歷史,他們普遍的反應是,台灣史教一學期,太浪費時間,而中國史教一學期,時間不夠。這無關乎藍綠或統獨,而是史實的問題。台灣史太短,放大成一學期,內容不免瑣碎化,學生花太多時間讀一些不甚緊要的內容;至於中國史,時間減短了,內容卻很難刪,於是老師只好拼命趕課,或者走馬看花,不得已還得忍痛割捨掉一些重大事件。所以,很多歷史老師,包括不少深綠、台獨基本教義派者在內,認為最理想的課程比例是:「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0.5:1.5:2」,至少在內容的量上面,是合理的分配。
歷史課程,以前受到政治的影響,總不免淪為當權者控制人民的工具。如今,台灣實現了兩次政黨輪替,總該讓它回歸專業了吧?歐美各國,在讀本國史時,往往提到古希臘羅馬,彷彿他們祖先都源自這兩大古國似的。這是因為這些國家,都深深受到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影響,換句話說,他們的文化奠基於此,所以把古希臘羅馬的歷史看作「自己」的歷史。這種史觀,已完全超越了地域或政治的限制。邱吉爾曾說:「知識份子以學拉丁文為榮,學希臘文為樂。」實有提醒國人不忘「本」的意思。
台灣的文化以漢文化為本,祖先也多來自中國大陸,無論我們喜歡或討厭今日大陸的統治者,了解中國史,絕對是我們的義務。如果同意上述邱吉爾的主張,那麼,台灣的知識份子應該以學文言文為榮,以學甲古文為樂,何況台灣比大陸保有更優良的中華文化傳統。了解自己家鄉的歷史,當然很重要,但若矯枉過正,忽略了「本」,恐得不償失。君不見,韓國人動不動就想把中國文化視作「自己」的文化,甚至要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