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審視這次會議的舉行,不論在籌備程序或實質內容上,都仍然出現或存在一些缺失與錯誤。新政府上台迄今,已經召開過多次類似的大型財經會議,其中有全國科技、全國財政、還有全國知識經濟等不同名目的會議。由於一般社會大眾對會議的功能固有所期待,但亦常有質疑為「大拜拜」的批評,是故吾人自希望本次會議的舉辦至少能不再淪為形式做秀的既有窠臼,幫助恢復民眾對政府的信心。但從在野黨對此會議的反應與立場以及會議籌備與規劃的執行狀況言,顯然政府還是未能完全擺脫舊有的習氣與態度,以致於讓人擔心其政治性的目的似乎仍然過重。此外,由於會議涉及的討論主題很多,幾乎每項問題皆是已存在許久且為大家所熟悉者,故若未能以新的思維與方法構建解決之道,則很容易陷入陳舊與保守的炒冷飯結果。從其中租稅環境一項的討論內容與子題規劃言,不禁也讓人質疑政府解決租稅問題的誠意與決心,更擔憂未來會議結論的具體成效與實施的可能。
就會議籌備過程來看,行政院一開始似乎便把這次會議,定位為對在野黨表示「善意」的回應工具。除了不斷強調會議的緣起構想乃來自於朝野各黨領導人會談時的共識與建議外,在籌備事項的安排及與會人員的決定上,更是期待與尊重在野黨的全力支持與積極參與。從一開始規劃朝野人士共同主持每一場會議的進行,到等待在野黨提供推荐與會人員名單,乃至於最後在野黨決定不以政黨人士身分參加,甚或拒絕參加此次「專業性」的會議,一路發展下來,搞得主辦的經建會人仰馬翻,而外界對會議前準備工作的倉卒與疏失亦有許多抱怨與不滿。有些議題分組不但在正式開大會的前一天,還在召開會前會,搜集各方不同意見;甚至各組議題的召集人連主持會議的特別邀請函都還沒有收到。行政院過度在意在野黨的反應與認同,固然有其緩和政黨對立情勢的特殊考量,但如此做法卻反而讓在野黨擔心為政府未來的政策背書而加以排拒。在一切被「政治化」後,看到的便是財經問題的專業性與理性討論空間再次被壓縮與犧牲的結果。
其次,有關租稅環境的改善部分,分組研討的結論大致可以歸納為:降低所得稅而以提高消費稅代之的租稅結構調整、產業別與職業別所得稅減免項目的取消、未分配盈餘加徵百分之十營利事業所得稅的廢除以及稅務行政效率與稽徵作業的提升與改進等。從稅制改革的大方向言,這些都是擲地鏗鏘有聲的正確做法,且也是長期以來學者專家不斷建議的內容。惟在現行政府賦稅收入比重持續下降的財政惡化趨勢下,任何稅改工作的推展必然要建立在不減少政府賦稅收入的前提下進行,才有可能。但由於陳總統已公開宣示四年任期內不加稅,是故在稅收零和的關係下,任何稅制改革若牽涉到稅收的損失,在目前乃皆不可行。換言之,「包裹式」的租稅結構調整,在只可降或減稅,卻不能加或增稅的限制下,絕不可以輕易嘗試或推出,以免弄巧成拙反而更惡化了現行稅制的弊端。
於今之圖,最佳的作法似乎乃是從檢討與取消不合理與不公平的減免稅著手。如此不但能增加政府收入,更能同時兼顧租稅公平的恢復。只是,不論是軍教薪資免稅的取消或產業別租稅扣抵優惠的廢除,歷經了數十年的時間都無法克竟其功。其中,除了既得利益者的抗拒以及政治人物的選舉利用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政府部會間對租稅政策與制度的觀點不協調與不一致所造成。所有部會幾乎都把租稅減免當成其施政績效的惟一保證或工具,從而形成各部會從財政部身上爭相「搶奪」減免稅的怪異現象。軍教免稅問題由於國防部與教育部的意見不一,迫使行政院今年連所得稅法修正案都無法提出;經濟部對高科技產業的政策青睞,亦使得促產條例產業別的減免稅仍然存在,而員工分紅配股核實課稅的規定,亦活生生的被迫改變。行政院若無法尊重財政部對租稅政策與制度的主導權,則奢談減免稅優惠的取消,根本乃不務實際的謊言。
由此可知,這次全國經濟發展會議的召開,固然代表了政府勇於面對問題與尋求解決方法的誠意與用心。但不論是會議的作業程序或議題的實質內涵,均仍有許多尚待改進的地方。吾人深深期盼行政院在大會後,能夠切實檢討並思補救之道。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