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孔夫子這種循規蹈矩,按步就班的人生行為與態度,令人肅然起敬。
而我七歲入學,十九歲師範畢業膺小學教師,二十六歲大學畢業,三十六歲獲博士學位。三十七歲任大學教授兼系主任,四十五歲開始擔任教育部司長、主任秘書,常務及政務次長。五十八歲籌辦大學及六十四歲退休。雖然餘生退而不休,繼續服務人群,但離「從心所欲」,遠矣哉!
次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夫子這種學習的作為與精神,絕對是聖人之典範。
而我一生教學相長,學思兼顧,看書、教書、寫書亦從未間斷,不離不棄,自我慰藉有餘,誨人不倦,藏諸名山,力所未逮,匆匆七十足齡已屆,不知老之將至矣!
貳、 形單影隻,孤苦成長
一、 中日抗戰第五年,太平洋戰爭珍珠港事變發生的那年,降生苦難中的台灣。
二、 未滿周歲,父親意外身亡。未幾,母親改嫁去宜蘭太平山上伐木。
三、 祖母與我,形單影隻,含苦茹辛,飢寒交迫中撫育我長大。
四、 直到十五歲,初中畢業,結束寄人籬下,孤苦成長的歲月。
(參見「蘭陽情緣」一書,自編,民國九十五年)
參、 公費教養,自立勤學
一、 窮苦家庭的孩子,一樣可以積極進取,完成博士學位,這個社會的教育機會是公平的。
二、 小學六年祇繳「貧寒證明書」,初中三年親戚支助,師範三年與師大四年全公費,美國碩士二年靠獎學金,師大碩士與博士靠半工半讀,這是何等悲壯的歷程。
三、 全部學程皆輸在起跑點,長輩全是文盲,祇靠自己探索,自立勤學,一路從落後現象,迎頭趕上,勉力以優異成績畢業。
肆、 教職生涯,悅樂其中
一、 回想曾在小學作文題「我的志願」中,表示長大了想當老師,果然自行應驗了「比馬龍效果」。
二、 我具有典型的師範生性格—沉默、保守、負責、積極與忠實。我當過小學老師三年,初中家教三年,陸軍第二士校(高中)教師一年,專科校長三年,學院及大學教授二十年以上,是教育的科班生,終身從事教育工作。
三、 從事教職,很有成就感,大體上是成功的。小學教師階段,獲「模範教師」縣長獎。後來是母校台北師範學校與台灣師範大學曾頒傑出校友獎,也獲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頒發「傑出國際教育家」獎,教育學術團體年會頒「木鐸獎」及「服務獎」,更獲教育部頒給「社會教育有功人員獎」及「教育科」學術獎的最高榮譽。
四、 此外,在教職生涯中,兼任教學行政主管也很歡樂。我從民國六十八年到七十四年擔任六年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第一位系友出身的系主任。六年勞績主要事項如下:
(一) 新聘趙寧、宋明順、張霄亭、林孟真等名師,延聘藍乾章、楊家駱、許水德等教授。
(二) 邀請教授們定期赴台灣中南部攜眷旅遊。
(三) 教育部社教司補助本系合作出版「社教雙月刊」。
(四) 本系與中華電視台產學合作。
(五) 成立師大社教系系友會,編印「我們的二十年」。
(六) 辦理縣市文化中心主任培訓研討會,出版「社會教育與文化建設」專輯。
(七) 協助教育部修正「社會教育法」。
(八) 協助本校興建「圖書館大樓」及成立「視聽教育館」。
(九) 積極爭取「社會教育研究所」的成立、招生。
(十) 帶領學生赴山地、偏遠及社區實習服務,擴大社會參與。
伍、 教育行政,肩負挑戰
一、 民國七十五年間,放下師大教授、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秘書處主任等職務,來教育部擔任中等教育司司長,這是一生角色最大的轉折。這時,台灣社會正歷經解除戒嚴、黨禁、報禁、開放大陸探親及民主化等過程,民意抬頭,「官不聊生」,面對這些挑戰,我必須勇往直前。
二、 「凡事有豫,則立;不豫,則廢」,當時,我已有萬全之準備。我具有高考與甲種特考最優等資格,教授名銜已具,並有系主任與秘書處主任的行政經驗以及革命實踐研究院高級研究班受訓結業,這些都是擔任公務員的重要資格條件。
三、 綜觀我在教育部十二年四個月期間,共計擔任中教司司長四年(後二年兼任教育研究委員會執行秘書)、主任秘書二年、常務次長四年半及政務次長二年。一切都很平順,很快樂,也有相當的榮譽感與成就感。而且因「公門好行善」,的確可幫人做很多好事。
四、 在中教司及教研會時,直接領導部屬推動許多公務事項,記憶所及,如:
(一) 推動「高中教育五年計畫」,籌編五年七十五億元,改善全國公私立高中校舍、校園及直升高中計畫,影響極大。
(二) 促進高中生參加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資訊及地科等奧林匹亞競賽,獲致許多金、銀、銅牌等榮譽。
(三) 改進各高中科學教育、藝術教育、語文教育及資賦優異或身心障礙教育。
(四) 積極成立及推動特殊教育、藝術教育及原住民族教育委員會等。
(五) 修正國小、國中及高中課程標準(綱要),及開放教科書之編印發行。
(六) 召開全國第六、七次教育會議,出版教育統計刊物。
五、 在教育部服務期間曾遇到某些艱難困苦的任務,大多順利化解,值得欣慰。例如:
(一) 民國七十六年九月二十八日(星期日)教師節,教師人權促進會集體遊行,並第一次到教育部抗議,甚不友善。我負責接見,雖勉力勸慰,仍不歡而散。但從此以後,民眾向政府抗議、集會遊行轉為常態,相安無事。
(二) 民國八十二年間,台灣環保意識抬頭,所謂高爾夫球場竊佔國土,引起環保團體與高爾夫球界先後到教育部抗議,丟雞蛋。我負責接見,很不愉悅,但經過以後一年的整頓處理,俟行政院體委會成立,教育部大功告成。
(三) 民國八十三年間,中正文化中心(二廳院)附設「國家交響樂團」(NSO)已將成立十年,事權不彰,團員人心浮動,我突被派兼團長。經諮詢及遴選許常惠及張大勝教授先後擔任音樂總監,採行許多行政措施,二年後得卸仔肩,完成艱鉅任務。
(四) 民國八十四年間,台北市朱崙街興建「體育聯合辦公大樓」,派兼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積極處理體育總會、中華奧會及中央、省市體育團體分配、進駐及租金事宜,一切圓滿成功。
(五) 民國八十五年間,國立嘉義師範學院應遴選新任校長,經一年半無法產生,臨時被派兼任校長,經日夜不停聯絡、諮商及克服種種困難,祇用短短四十天,便順利產生三位候選人,送教育部備選,完成任務。
六、 學者從政或「學而優則仕」,本來是可以「學官兩棲」的,到了民國七十九年間,教育部遭受種種壓力,改變此項政策,從此學校教授任官最高祇能借調四年(各校可自行較嚴規定),我本有意願返回台師大任教,但部長提升我擔任主任秘書,後又提升為常務次長、政務次長,我的正式教職祇能改為兼任,多經歷了八年的公務生涯。
此後的我,全心全意奉獻公務。主任秘書是教育部的總管,每日公文成捆成堆,看也看不完;人事閒話,前仆後繼,說也說不完,就是一件苦差事。常務次長是部長的左右手,主持會議,協調事務,權責綦重。政務次長是政務官,對政策負責,接見訪客,來往立法院及黨政協調,腦筋要靈活,隨機要會應變。這些經驗,我在那幾年都經歷過了。又快樂、也辛苦,人生就是這麼一回事。直到民國八十八年二月一日我去籌備國立臺北大學,一切教育部的公務才告一個段落。
陸、 開創校務,艱鉅第一
這一生有二次籌辦、開創學校的機會,第一次是國立臺北大學首任校長近六年,第二次是聖母護專首任校長三年半,既幸運又歡樂,但其間的酸甜苦辣則是外人極難想像的事。
一、 國立臺北大學是所歷史悠久的新大學,校史五十年,原是:省立行政專校、省立法商學院、省立中興大學、國立中興大學。六十年代開始,台北校區原法商學院同仁積極尋覓三峽新校址,籌備新大學。但土地產權取得不易,民眾抗爭與弊案發生,籌備陷入泥沼。民國八十八年二月一日教育部決定聘派政務次長接替籌備主任,就這樣改變了我的一生。
二、 我到職後,才知道事情大條。試列幾條,報你知。如:1.土地採區段徵收,這在台灣是第一次,私地可補償,依法有據,公告地價加四成即可。公地如何補償或救濟?經費由地方政府負責,免費撥用,近百億元經費如何籌辦?2.民眾抗爭如何收場?校址未定,校舍如何興建?一切皆在未明狀態。3.國立臺北大學是三方面要的,那三方面:即法商學院、中興大學、籌備處等,這時三方面皆提出自己的條件,否則反對到底!天啊,這是什麼世界。我了解詳情後,在八個月之間,與籌備處十六位同仁,全力打拚,一一完成不可能的任務。讓國立臺北大學在民國八十九年(西元2000年)二月一日盛大而順利的成立了。
我留下三本書,記載這段歷史,即:(1)汗水與掌聲,國立臺北大學成立前後,(2)驀然回首,(3)大學小事。前二本是商鼎文化公司,第三本是師大書苑,編印出版,時間是民國89年、90年和92年。
三、 國立臺北大學是成立了,但在新舊(校地與人事)之間搖擺,困頓不已。三峽新校址,如何從嶙峋河床,蓋出美輪美奐的新校舍?台北舊校區如何從鱷魚潭、危樓及各種糾紛中,脫困而出?何況又有一些無中生有的閒話,如:(1)並非校友,(2)不在校內產生,(3)來自上級的指派!雖然如此,我努力從無私化、自由化、民主化、制度化與公平化等尋找出路,在第二任校長遴選中,以70%選票連任。後來,我在適當的時機,以漂亮的身影,傳給下一棒。讓無數的臺北大學同仁、學生與校友們留下讚嘆的句點。迄今國立臺北大學永遠是我的最愛,也是許多人的最愛。
四、 民國九十四年我應家鄉(宜蘭三星)的呼喚,返鄉服務,累積功德,回饋出生的地方。校長一任三年,我使出渾身解數,全力募款、貸款,興建校舍大樓,爭取花草樹木、美化校園,籌建學生餐廳、宿舍及圖書館,增設護理、幼保、資訊、餐飲、化粧應用與休閒運動等六科,學生人數從七百人增加到三千五百人。此外,增聘名師,改善教師待遇、福利,並增添資訊設備、儀器,改進網路平台教材教法。因此,每年招生十分踴躍,各科約有2.5倍學生可挑選,在地方上贏得許多的讚譽。近二年,我常返鄉,看看這所學校的近況,關心同仁們的教學與家庭,作為「校務發展顧問」這是極為自然的情感。
柒、 走向民間,服務人群
民國九十七年八月卅一日離開聖母護專,我很想退出工作圈,回家含飴弄孫,悠遊山林,頤養天年,攜妻環遊世界了。但事與願違,沒能如願。近二年我的工作及生活環境大約是如下之作息,不亦樂乎。
一個專職,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教育文化組召集人。
二所學校教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校友會理事)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校友會理事長)兼任教授,各授一門課。
三所學校支援工作,興國管理學院、台灣首府大學(致遠管理學院)及北台灣科技學院。皆不必授課。
五個社團,台灣省教育會,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中華民國歡笑協會,海峽兩岸文教交流協會及台灣師大社教系系友會。
七個基金會董事:(1)華視文教基金會,(2)教育部獎學基金會,(3)東莞台商子弟學校董事會,(4)亞太學術文化基金會,(5)歐豪年文化基金會,(6)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及(7)葛瑪蘭文化基金會。
捌、 結語
英國詩人羅賽蒂(Martina Rosseti)曾有一詩說:
誰看見過風,你沒有,我沒有,但當樹葉顫動時,風正吹過。
誰看見過風,你沒有,我沒有,但當樹低下頭時,風正吹過。
我很喜歡這首詩,你我都看不見風,但風正在吹,或已吹過。人生何嘗不是如此,緣起緣滅,生命無常,也像一陣風,但: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七十年的歲月,讓人可以寫下一些夢想,一些詩篇,一些存憶。一個家庭窮苦的孩子,經過許多的掙扎與奮鬥,也能稍有所成,真好。讓我們繼續努力,為自己的健康、為家人的幸福、為國家的前途,共同打拼,直到永遠。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