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的逝世紀念日,也是植樹節。依照往例,馬英九總統帶領政府官員種了一棵樹並講了一番話。今年講話的重點,是教育和治國的道理與種樹相通,在施政上要順應天時地利,在人才培育上要有教無類並因材施教,同時,也說明了政府的造林政策和成效。
兩岸植樹節在同一天
以上的場景,台灣的民眾不會太陌生。因為,這樣的儀式,在中華民國的體制下,已經進行了很長的時間。民國十八年,蔣介石領導北伐成功之後,國民政府的農礦部就向行政院提案表示,鑒於孫中山生前積極倡導國家造林運動,因此,建議將每年的3月12日訂為植樹節。這個提案在行政院院會中通過,成為中華民國植樹節的由來。
大家可能沒注意到的是,其實3月12日在中國大陸也是植樹節,但不是繼承中華民國的慣例而來。在1949年建政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很長一段時間,並沒有植樹節這個日子。直到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三次全體中央委員會議,由鄧小平領頭,確立改革開放的路線之後,有了訂定植樹節的倡議。隨後,1979年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決定,將每年的3月12日訂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植樹節。
於是,海峽兩岸都以3月12日作為植樹節。
不過,中國大陸的領導人是在每年4月的第一個星期天。主要是因為大陸北方的氣候回暖較遲,北京要到了4月分的時候才適合種樹。所以,1985年的時候,胡耀邦提議,將植樹的活動改到每年4月的第一個星期天,從此形成了大陸方面的慣例。
兩岸雖然不在同一天種樹,但是,都以3月12日作為植樹節,其中的意涵是值得我們進一步體會的。孫中山所提倡的造林運動,用今天的概念做延伸性的解釋,就是環境保護和綠色產業的意思。這種思維如今已經是世界潮流,但在1970年代環境保護的意識興起之前,較少人會在國家發展的規畫上,特別注意到環保或綠化的重要性。在此,我們看到孫中山的高瞻遠矚。事實上,拿當代國家發展的有關理論來和孫中山思想做比較印證,我們可以發現,孫中山的說法處處都透顯出歷久彌新的生命力。
孫中山重回國慶文告
當代國家發展的各家論述,基本上,都是要在國家、市場和社會之間,透過制度安排和政策制定,來找尋自由和平等這兩個普世價值的適當配置。從比較研究的眼光看來,由於孫中山站穩了中道持平的立場,展現出博大平正的思維特性,因此,能夠在國家發展之路上,提供一套彈性包容的思考架構,讓決策者理性務實地處理國家發展所遭遇到的諸多問題。
兩岸分治之後,兩蔣時期在「三民主義模範省」的定位下,台灣曾經締造成長和公平攜手並進的發展表現,因而成為發展中國家的成功範例。可惜的是,到了李登輝和陳水扁時代,在「去中國化」的路線中,將孫中山思想打入冷宮,將台灣帶入困境。可喜的是,馬英九總統就職之後,孫中山和三民主義重新出現在元旦祝詞和國慶文告中,只是,離「撥亂反正」還遠。
大陸漸靠攏孫文思想
反而是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之後,逐步向孫中山思想靠攏。無論是鄧小平時期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江澤民時期的「三個代表」主張,或者是胡錦濤時期的「科學發展觀」,所謂「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具體實踐,和孫中山國家發展的思維理路似乎是越來越接近了。
盼習近平提及孫中山
雖然,到目前為止,大陸方面仍未將「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孫中山思想做更明白地連結,但是,有識之士應該都可以看出其中脈絡相通之處。特別是當經濟體制的改革已經促成了社會條件的變化,進而帶來政治民主化的壓力時,中國大陸的後續發展要如何為「社會主義民主建設」豐富改革內涵?馬列毛的思想在這方面能夠提供的養份有限,倒是孫中山思想和台灣的民主化經驗,應該可以作為大陸的參考借鏡。
如果以上的觀察可以被接受,我們不禁要問:兩岸能否藉由孫中山來更進一步地化異求同,穩步地邁向和平發展?
從去年11月的中共十八大到今年3月的兩會,中國大陸第五代領導人已經順利接班,並且再度宣示往改革開放與和平發展的道路前進。那麼,在和平發展的主旋律中,兩岸之間要如何進一步地走向良性循環的互動?我們相信,孫中山會是一個關鍵性的樞紐!
緬懷孫中山,台灣的植樹活動已經舉辦過了,大陸的植樹活動依例會在4月7日由新任的領導人習近平帶頭進行,我們盼望在今年的植樹活動中,大陸的領導人會在講話中提到孫中山,給台灣一個善意的訊號,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創造更穩健的基礎,開闢更寬廣的道路。
(本文刊載於2013年3月15日旺報論壇)
(本文謹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