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在去年11月底提出的《反滲透法》,由於僅花三天就逕付二讀,且只歷經兩天朝野協商就三讀通過,因此在程序與內容上,都受到社會各界不少批評。雖然
蔡英文總統在今年的元旦談話中強調《反滲透法》是反滲透,不是反交流,因此該法通過不會影響自由人權,也不會影響
兩岸正常交流和往來,在大陸的台商、台生、台師與台幹的正常生活都能照舊,不受影響。
然而事實上,這部法案對於在大陸工作的
台灣人來說,不僅在心理層面上,其實影響甚鉅,甚者,亦會因此反映在實際交流上,造成過去兩岸30多年累積形成的和平基礎出現鬆動。
直觀來說,從兩岸破冰以降,即使雙方政府時有嫌隙,然而交流卻不曾中斷,早期以經商、旅遊為主,近年則出現求學就業的西進潮。根據教育部資料,目前台灣學生在大陸唸書大致有1萬1千人左右,數量並不算少;而依照勞動部數據,目前更有40萬名台灣人在大陸工作。有些民間數據更指出,包含台商、台幹與台眷,可能高達200萬之譜。
倘若以官方數據的40萬人來看,2018年在大陸工作者,30歲以下者為5萬4千人,占比13個百分比左右;30至49歲為21萬人,占比52個百分點;50歲以上大致在14萬左右,占比34個百分點。從此來看,在大陸工作的台灣人以青壯世代為主要族群,將近三分之二的比例。從這個角度來看,倘若《反滲透法》會影響兩岸交流,則青壯世代則將首當其衝,成為最直接的受害者。
以勞動層面來看,目前我國20至29歲的
失業者人數,在20萬4千人左右,
失業率大致為9%。總地來說,與周邊國家相比,表現還算不錯。倘若在陸台青因畏懼《反滲透法》返台,或是在台青年因此不願赴陸工作,則相當可能大幅提升我國的青年失業率,來到11.2%,不可不謂嚴重。
因此進一步的問題就是,青壯世代在大陸的求學、就業,是否會受到《反滲透法》影響,還是如同蔡總統所說,毫無關係?
回到《反滲透法》本身,這部法案之所以會被認為可能影響到在陸台灣人,最主要的關鍵就在於其內容過於寬廣,採事後認定而非事前宣告,且未考量大陸黨國體制的特徵。舉例來說,雖然綠營聲稱只要台灣民眾不要接受境外敵對勢力滲透來源的指示、委託與資助,違反政治獻金、公民投票、選罷、遊說、集會遊行等法規,如果對象不是滲透來源,就不會違犯《反滲透法》。然而麻煩的是,只有進入到司法程序後,民眾才能得知接觸組織、機構或個人是否屬於滲透來源,造成無滲透犯意的民眾莫名就可能受到《反滲透法》嚴懲。
尤其是在存有9000萬共產黨員的黨國體制環境中,將使得每一位在陸台人基本都可能是《反滲透法》的適用對象。台生、台青,更是高風險族群。前者由於大陸學校裡校委書記才是一把手;後者,以蔡總統大力提倡的青創為例,由於大陸前幾年提供許多優惠條件,吸引到不少台青赴陸創業。然而在青創基地、資金與媒介,可能與台辦、國企和學校有所聯繫的情況下,這些創業者也同樣是潛在適用對象。
不過誠如綠營的說法,即使跟滲透來源有接觸,只要沒有前述五大類行為,就不會觸法。就法條來說,政治獻金、公民投票、遊說、集會遊行與一般生活較遠,然而在選罷部分,則很可能觸碰。因為根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45條》及《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第43條》,只要利用大眾傳播媒體為候選人宣傳,就符合《反滲透法》的限制行為。也就是說,在陸台人在選舉期間,於臉書、Line、Youtube表達候選人的支持,就可能適用《反滲透法》。
當然,即使與滲透來源接觸,有禁止行為,然而違法與否還是在於行為人有無接受滲透來源資助、指示與委託。然而從這一年來,政府大量以《社維法》偵辦人民,即使有6成5的比例遭到司法系統打槍,卻不曾停歇的情況下來看,政府可能濫用《反滲透法》的疑慮就自然會讓許多台灣民眾畏於表達政治理念,或是兩岸交流。因為行政機關主動送辦司法機關,讓檢察官和法官來判定行為人有無受到滲透來源的資助、指示與委託,即使最終如同前述《社維法》般未受懲罰,但期間浪費的成本和心理壓力,多數普通民眾並不願意承擔。
兩岸交流不是萬靈丹,然而初始開展兩岸交流的宗旨,其實就在於為兩岸和平奠定基礎。這其實也根源於國際關係學界的理論,認為社會間的交流擴大,有助於緩解雙方敵意,從而促成和平。反滲透不是不應該做,防人之心不可無,然而民進黨的版本,卻可能讓一般的台灣民眾噤若寒蟬,損害到兩岸正常交流,進而傷及兩岸和平的基礎。《反滲透法》已然通過,就目前的條文來看,仍有許多可以再加細緻化的部分,從而得以兼顧「防範境外敵對勢力之滲透干預,確保國家安全及社會安定,維護中華民國主權及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以及兩岸交流與和平的確保,而非如同當前,陷社會於恐懼之中。
(本文已刊登於109.1.8ya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