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首相安倍晉三上台後,推動了三大政策,即所謂安倍的三支箭,包括:第一,貨幣寬鬆政策,一方面放任日幣貶值,刺激出口,另一方面經由貨幣寬鬆,使進口物價上漲,帶動通貨膨脹的壓力,進而逼出大量的儲蓄來帶動消費。第二,透過20兆日幣財政政策的激勵,經由公共建設、投資的擴大來尋求新的成長策略。第三,透過加入泛太平洋夥伴協議(TPP)談判,以農業、服務業開放,出口擴張來加速結構調整,重新拾回日本的競爭優勢。
雖然上述三支箭乃短期措施,能否奏效仍在未定之天,但日本股市己悄悄地漲了三成,恢復了些許經濟動能,日本老百姓也不吝給予掌聲,將安倍的民意支持度推上七成的高峰,官員也重新拾回奮鬥的熱情,可見在沉寂、停滯的「悶」經濟中,推出大破大立的策略來振奮人心,激勵企業的士氣,確實令人期待。
在日本安倍首相射出了三支箭後,台灣呢?在國民年金、勞退、公教退休金改革的泥淖及核四公投疑雲的籠罩,台灣如何營造讓人民感動的力量、政策,使經濟向上提升、社會力量加速凝聚,邁向另一經濟成長的高峰呢?
目前政府的改革以年金、勞退基金的變革及核四是否興建為主,多數是加稅、提高費率,衝擊民眾的短期利益,或爭議性大的議題為主。在內閣民意支持度均在三成上下時,缺乏可用的民氣當後盾,故改革及政策推動也相對困難。因此,組成委員會研議,納入民眾參與公民共識會議,並設計機制來擱置或解決短暫的爭議。但與之同時,政府應加速興利政策的推動,例如透過特別預算推動振興經濟的大型計畫(megaproject),如「新成長戰略」使企業有感,或重新檢視「經濟動能推升方案」,聚焦項目、重新包裝,投入更多預算、人力,展現執行力、做出績效,以及推動「弱勢及年輕族群希望工程」使民眾有fu。如此,透過經濟效益的展現,尋求人民的支持,迅速提昇政府的民意支持度,在民眾身上蓄積能量,推動改革較容易展現成效。
至於推動台灣經濟成長的「長槍」則為「自由經濟示範區」、泛太平洋夥伴協議(TPP),但上述政策的成果展現需要較多時間,故必須有「短刀」的協助,使企業民眾有感。
而欲尋求立竿見影的政策效果,可以透過三大驅動力的「短刀」來進行。第一驅動力為千萬觀光客來台。根據觀光局的估計,2016年台灣會有千萬人次旅客來台。在觀光人數擴大後,有助於內需效益的展現。因此,行政院應責成各部會提出和觀光接軌、創造經濟效益的政策,如衛生署的醫療觀光。經濟部的觀光工廠及旗艦商店投資,文化部的文化、工藝產品伴手禮。同時,以補助、租稅獎勵等方式鼓勵投資飯店、舉辦會展,或創新的觀光商業模式、觀光景點投資、異業結合,乃至安全安心景點、環境的打造,使觀光效益發揮到淋漓盡致。
第二個驅動力為台商回流,在大陸十二五規劃後,尋求自主創新、騰籠換鳥,因此,台商回流的誘因大增,利用台商回流的投資,打造台灣為亞太創新、整合中心,提供外商、台商從智慧財產權、研發設計、製造、品牌、通路等一步到位的服務,吸引台商回台、外人來台投資,在經濟動能增加後,工作機會大增,也可以突破薪資停滯的困境。
第三個驅動力為大陸十二五規劃及東協國家經濟起飛的內需商機。台灣的服務業相較於大陸、東南亞仍有人才多、創意足、商業模式佳,以及中華文化內涵深的優勢。大陸市場在ECFA的簽署後,有利台灣服務業輸出;東協國家中,台灣有龐大華僑、台商網絡,以及眾多外勞、外籍配偶的優勢。因此,定位台灣為「亞洲安全安心食衣住行育樂的產品與服務提供者」,並發展台灣為「廠商的亞太營運、人才培訓總部」,透過服務的輸出攫取大陸的廣大內需市場,帶動台灣的經濟活力。不過,應協助輸出的台商在台上市、受訓、消費,使服務輸出的效益可以為國人所共享。同時,國內人才可以搭上服務業輸出的國際化列車,打破22K的困境。
整體而言,以特別預算、具有吸睛的口號來聚焦大型計畫(megaproject),並結合對中低收入、年輕族群關懷的希望工程,協助弱勢族群度過改革的難關,再加上若干具創意且使民眾有感的措施,快速拉升政府的民意支持度才有助於中長期政策的推動。其次,以「自由經濟示範區」、「TPP」等「長槍」,結合三大驅動力的「短刀」對應安倍的三支箭,短、中長期規畫並進,尋求經濟轉骨及感動人民的力量,台灣才能在日本、韓國革新浪潮、東協國家奮起的競爭行列中,找到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明的競爭機制,教育部就不必再擔憂立委「門神說」的批評了。
(本文刊載於2013年4月25日工商時報論壇)
(本文謹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