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前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提出引入大陸頻道,以提供國人優質國際新聞節目的一席話,引發討論與批評。大陸中央電視台(簡稱「央視」)的國際性頻道,也就是俗稱的「央視4套(CCTV-4)」,曾在2008年3月向NCC提出落地申請,同樣因為無法對等落地的因素而遭到駁回。其實,央視與香港鳳凰台,早年都曾在
台灣落地過,後來皆被撤銷許可。姑且不論江董事長提出這兩個頻道是舉例還是直指,但
兩岸電視頻道交互落地的議題,筆者自2009年關注至今發現,台灣的主管機關從新聞局到文化部,都非常在乎「對等」,也就是大陸一定要先讓台灣頻道落地,我們才讓大陸頻道落地。但是,若兩岸要進行「交互對等落地」的談判,有非常多的技術性問題。
首先,到底什麼才算「對等」?在「對等」的認定問題上,先撇開國家意識形態,單就市場產值來看,台灣市場小、產值低,對於習慣大成本大製作的大陸影視產業而言,近乎是處在薄利市場之中。而在內容方面,目前大陸節目多已走向高畫質電視,而台灣節目卻多為類比階段,若台灣節目在大陸落地播出,可能缺乏市場
競爭力。簡單來說,頻道交互落地對大陸業者的經濟利益低,對台灣業者的市場誘因高。
另外,以台灣立場而言,雖然電視頻道戶數較少,但若僅在大陸部分省市以「區域性戶數對等」作為頻道落地的方式,台灣主管機關可能難以接受;可是從市場比例的公平性看來,台灣與大陸全國性頻道相互作全面性落地的方式一樣有爭議。此外,雙方頻道落地之後的頻道審查,是否可能導致內容失真,或是因為審查過程冗長,而造成節目上檔壓力等等,也是必須考量的問題。
其次,大陸要推出一個頻道在台灣落地很容易,但台灣要在大陸推出一個頻道可能較為困難。無論是台灣的無線或有線電視業者,大多期盼未來兩岸頻道落地後,能為台灣乾涸的電視產業注入活水。惟以目前產業情況看來,台灣業者西進大陸市場的策略多為單打獨鬥,往往難以獲利,但若要從上百台頻道中推舉出單一頻道在大陸落地,其他業者可能也難以心服。因此,在台灣業者尚未完成整合、取得共識,或建立頻道業者的綜合性頻道之前,我們似乎還缺乏「對等落地」的談判籌碼。
日前,大陸「我是歌手」節目在兩岸引起了一股旋風,台灣歌手被認為是淪為「抬轎」,而新聞台也不顧新聞專業的全程直播,卻造成空前的絕佳收視率等種種跡象,都已經證明台灣影視產業正面臨空前危機。對於兩岸影視文化交流的步伐,台灣政府為了尊重民意,談判過程可能較為保守,但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大膽的跨出這一步,「先求落地,再求對等」。此舉絕非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而是考量現實的市場環境中,台灣影視業者面對大陸影視產業有如蠶食鯨吞的氣勢正席捲而來,就算我們不正式引進大陸頻道,但大陸電視劇對台灣影視產業影響力卻從來不得小覷,許多台灣電視台大量購買大陸電視劇,八點檔的黃金時段戲劇節目早已被境外劇所佔領,特別是大陸劇,這股力量不是禁止頻道落地就能擋住的。
更者,當大陸的影視作品已經逐漸成為華人市場的主要產品,台灣演藝人員只能在大陸電視劇中求得一席之地時,不但造成影視人才的嚴重流失,「大腕級」演員及幕後人員都走向大陸,台灣的影視作品也將在大中華市場中成為少數,喪失話語權,過往榮景不再。
回到頻道問題,台灣可以有自己的國際性頻道,如果有業者願意做,當然很好,但這與大陸頻道落地並不相斥,不論是央視或鳳凰台,落地後也都只是台灣眾多的境外頻道之一而已,不需要將其妖魔化。至於很多人擔心大陸頻道落地是否有其他目的,筆者認為,在雙方都會建立審查機制的前提下,如果大陸頻道的節目真有意識形態,那麼台灣主管機關當然不會坐視不理;反之,若大陸對台灣頻道的審查過於嚴苛,導致台灣影視內容無法曝光,其實也和現在的情況相距不大。畢竟,雙方頻道落地後,能否生存下去的關鍵還是市場機制,如果大陸淨是推出「統戰」或「洗腦」內容,聰明的台灣人自然不會買帳,但對台灣來說,頻道落地不但是台灣影視業者擴大市場的好機會,也讓影視從業人員有的自己的發揮舞台,重新搶回話語權,免於再淪為抬轎的話柄了。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本文曾刊於台胞好康雜誌六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