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總統大選的最後一次候選人辯論,本來以為會有候選人提出「幸福指數」做為施政重要參考的政見;沒想到整場辯論下來,還是攻訐批判有餘,治國藍圖缺缺。當然,候選人都會說他們有「政策白皮書」什麼的,但是在如此重要的場合中,只有零散的目標,聽不出施政的「主旋律」為何,實在令人遺憾!
其實日本內閣在本月初提出了一項國民幸福指數測算的試行方案,正式加入英、法兩個先進國家,將以「幸福指數」做為施政的重要參考之下,我們執政團隊和其他競選團隊們卻還「不知不覺」或「以不變應萬變」,令人不解。難怪部會局處首長們夙夜匪懈,施政成果在亮麗數字下「自我感覺良好」,但卻老是被民眾認為「無感」──既然首長和策士們對先進政策無感,人民自然對老梗政策無感。
英國布萊爾政府的經濟顧問理查萊雅德(Richard Layard,現任倫敦政經學院經濟績效中心主任)在2005年出版了《幸福:一門新科學的發現》,其中譯本2006年在台灣出現,譯名為《快樂經濟學》。書中詳細探討了「幸福」(和「不幸福」)的來源、西方先進國家50年來經濟持續成長但幸福指數未能相應提升的原因。只要好好讀個一兩遍,就會對「政策無感」的原因深刻體會,繼而提出花費不多、卻能夠讓人民「有感」的政策措施,塑造祥和幸福的社會。
早在2008年,在呼應法國總統沙柯吉的號召下,諾貝爾經濟學得主史蒂格理茲(Joseph Stiglitz)帶領的國際重量級經濟學家組成了委員會,重新衡量經濟生產的衡量方式。英國在去年底正式要求其國家統計局以家庭問卷方式,擴大已存在的生活滿意度調查,逐季進行民眾的幸福指數調查,以做為施政參考。現在,日本進一步要調查三大類項目(社會經濟環境、身體和精神健康、家庭和社會關係)之下的132個指標,深入了解民眾需求。但是,政府各部門只要長官沒指示,就只會開著「二手車」循老路繼續駕駛,卻要民眾別「換手」。
只會發錢 人民無感
如果有幸福指數調查,發現民眾對「社區生活」和「家庭關係」的滿意度不高,政府也許就可以由縣市政府提出「溫馨社區」方案,補助社區民眾全家參與社區鄰里的互動活動,讓鄰居間的情誼提升、相互關懷,不必過於依賴費時耗力的「守望相助」、「巡守隊」,甚至找回五、六○年代那種鄰里相互扶持的「眷村感覺」!如果發現「配偶關係」、「親子關係」的滿意度低,也許就可以透過內政部藉由「白首偕老方案」獎勵夫妻在結婚前上課,深入了解夫妻相處之道;以「親子教室」獎勵不同階段的父母學習親子溝通的方法。目前,政府的為政之道就是發錢、發錢,不知如何設計精緻的方案來達成特定的幸福指標!而且,大筆預算經常成為地方樁腳的「回饋金」,難怪負債越高而人民無感。
大選還有近月,誰先提出「幸福指數」治國,誰就最有望達陣,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刊載於2011年12月19日蘋果日報論壇)
(本文謹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