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江宜樺用「悶」來形容台灣經濟現狀,引起了廣大迴響。接著江院長又表示,要打破台灣經濟的沉悶,一方面,需要透過像自由經濟示範區這樣的開放措施,從全球招商引資,創造就業機會;另一方面,需要鼓勵企業轉型創新,往品牌和高附加價值的方向努力。他說,唯有大家認清楚本身的處境,以及相應的危機和轉機,台灣的經濟才有希望。江院長的話切中時弊,問題是,並不新鮮。
力用中國 鴻圖大展
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發表談話,確立了繼續推動改革開放的政策方針。1993年4月,兩岸舉行了第一次「辜汪會談」,打開了官方互不往來的僵局。知名的趨勢專家大前研一看到了台灣的機會,提出「亞太營運中心」的構想,主張「力用中國」,作為台灣謀求經濟轉型升級的發展策略,並獲得當時經濟部長蕭萬長的採納,成為該階段台灣經濟發展的藍圖。
亞太營運中心的基本思路就是要打通兩岸之間的經貿往來,利用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以大陸作為腹地,讓台灣成為世界進入中國大陸的跳板,中國大陸接軌國際的門戶。當時規畫要成立製造中心、海運轉運中心、航空轉運中心、金融中心、電信中心和媒體中心等6種專業營運基地,打造台灣成為環太平洋地區的經濟樞紐。
台灣的這項規畫,引起了大陸方面的重視,並且讓有類似企圖心的上海市領導階層緊張了起來,於是,在浦東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緊盯台灣方面的動作,嘗試著要從台灣的作為中,摸索出上海的發展路徑。
但是,1996年9月,前總統李登輝拋出「戒急用忍」,不贊成以大陸作為腹地的亞太營運中心的論點,要求台商不要西進大陸,而應該前進東南亞。於是,無法打通兩岸的亞太營運中心規畫,變成了空中樓閣,最後不了了之。
當台灣的亞太營運中心規畫裹足不前的同時,上海卻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步伐中,逐步發展成為中國和世界接軌的主要樞紐,在全球經貿網絡和城市體系的往來連結中,不斷累積分量,提升地位。如今,上海已不僅是亞太營運中心,更成為全球的經貿樞紐。
在中國大陸崛起的力道中,不理會「戒急用忍」而「力用中國」的台商,雖不免有一些碰壁或被坑而挫折失敗者,但也有許多抓住機遇乘勢而起,因而鴻圖大展的案例。這方面的情形,只要看看台灣前百大企業過去20年的經營狀況,就可以得到事實佐證。相對來說,響應南進政策進軍東南亞的台商呢?大多成效不佳,有些人甚至於因此破產欠債而淪為經濟犯!
同等待遇 充分開放
「西進」與「南進」的對比告訴我們,經濟發展的邏輯不會因為政治力的介入而改變,像台灣這種規模較小的經濟體,尤其要把握住全球分工體系比較優勢的道理,善用現階段的優勢以創造未來的優勢。現階段台灣有許多優勢必須鑲嵌在大陸的發展脈動中,以兩岸共同市場或大中華經濟圈的格局來經營,才能夠彰顯出優勢互補組合下爭勝全球市場的競爭力,所以,我們對於ECFA的後續協商和自由經濟示範區的規畫有高度期許。
ECFA的後續協商應該要更能體現兩岸平等互惠、相互開放的精神,而自由經濟示範區必須做到對於陸資和外資採取同等待遇,透過充分開放,做到真正的全球招商,而不是目前這種對於陸資另眼看待、處處設限的作法。我們期盼江院長所謂的全球招商和企業轉型創新具有這樣的格局,否則,就算全球經濟轉趨暢旺了,台灣經濟恐怕還是一個「悶」字了得!
(本文刊載於2013年5月1日旺報論壇)
(本文謹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